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10期 > 正文
编号:12077882
等量置换法微创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75例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5日 王建伟
第1页

    参见附件(2236KB,2页)。

     【摘要】 目的 探讨采用等量置换法微创穿刺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方法 根据CT定位选择穿刺点,用颅钻钻透颅骨,并刺破硬脑膜,将一次性脑室引流管沿钻孔置入血肿内,用生理盐水等量反复冲洗置换颅内瘀血,注入2万U尿激酶并夹闭引流管,之后2次/d用生理盐水等量反复冲洗置换,连续两次冲洗液清亮,复查头颅CT确认血肿清除完全后拔除引流管。结果 治愈69例,好转6例,治愈率达92%。结论 采用等量置换法微创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简单易行,疗效好,并发症少,安全程度高。

    【关键词】

    慢性硬膜下血肿;等量置换;微创

    慢性硬膜下血肿常见于老年人,以老年男性多见,外伤史多不明显,出现临床症状时血肿已经较大,需手术治疗。近几年来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的临床应用,对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有了实质性的进展。我科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对75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患者采用等量置换法微创穿刺术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慢性硬膜下血肿共75例,男55例,女20例,年龄52~87岁,平均(68.2±2.6)岁,其中60岁以上68例,占90.7%。有明确外伤史者36例,占所有病例的48.0%。病程1个月至5个月,平均(56.3±4.4)d。

    1.2 临床表现 头昏或者头痛67例,肢体偏瘫73例,不同程度意识障碍16例,记忆力减退12例,痴呆状态13例,精神障碍9例,失语11例,癫痫发作2例, 瞳孔变化者3例。

    1.3 影像学检查资料库 所有病例均经螺旋CT扫描检查,主要显示为颅骨内板下新月形病灶,其中等密度39例,低密度16例,稍高密度17例,高低混杂密度3例。单侧62例,双侧13例,病灶均位于幕上,以额颞顶为主。脑中线结构移位<1.0 cm 25例,1.0~2.0 cm 8例,>2.0 cm 3例。

    1.4 治疗方法 常规理发备皮,根据CT定位血肿大小及部位,选择血肿最大层面的中后1/3处作为穿刺点,并用龙胆紫在头皮相应部位标记。用直径5 mm颅钻钻透颅骨,并刺破硬脑膜,可见暗褐色陈旧性血液流出,将一次性脑室引流管沿钻孔置入血肿内,缝合头皮固定引流管,随后用生理盐水等量反复冲洗置换,直到血肿冲洗液变淡,然后注入尿激酶2万U,夹闭引流管。并嘱患者适量活动,以利于尿激酶与血肿充分接触。以后2次/d用生理盐水等量反复冲洗置换,如连续两次冲洗液均为浅黄色,清亮,无沉淀物,复查头颅CT确认血肿清除完全,拔除引流管。一般3~5 d即可拔管。

    1.5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血肿消失、症状和体征消失,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好转:血肿消失、症状好转、遗有神经功能障碍,生活可自理,有一定的工作能力或丧失部分劳动能力。未愈:血肿未完全消失,症状和体征无改善,生活不能自理。

    2 结果

    75例患者共穿刺83部位次,所有病例术后头昏、肢体偏瘫及意识障碍迅速好转,无死亡病例。其中治愈69例,好转6例,治愈率达92%。无1例发生颅内血肿、张力性气颅、颅内感染和癫痫发作等并发症。所有病例都随访3个月以上。其中1例出院46 d再次出现症状,行头颅CT检查发现复发,再次行微创治疗后治愈。

    3 讨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颅脑损伤后3周以上并表现出临床症状的硬膜下血肿,约占颅内血肿的10%[1]。因患者大多数为老年人患者,对外伤史难以回忆,导致不能及时就诊或者首次就诊后未能及时复查。在本组病例中只有36例患者有明确外伤史,只占总人数的48%,故患者多在出现症状后就诊于神经内科。该病的治疗方法过去是采取外科开颅手术,损伤大,并发症多。自从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开展以来,并发症明显减少,但尚有许多需要改进的方面。

    由于老年患者脑动脉硬化明显,血管脆性增加,在微创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尽量避免患者脑组织过度、过快的移位。我们认为首次抽吸瘀血量不要超过总量的30%,先适当降低颅内压,缓解压迫症状。之后,用生理盐水反复等量置换瘀血, 随着血肿内血液浓度降低,生理盐水逐渐被脑组织吸收,同时脑组织也缓慢膨胀复位,因此能够避因脑组织过快复张牵拉血管引发再出血[2]。同时也可避免因血肿被迅速清除,颅内负压,空气进入颅内而造成颅内积气,引发张力性气颅。

    在该组病例中有1例在46 d后复发,据我们分析可能为该患者年龄较大(86岁),且在术后10 d时有再次轻微外伤史有关。该患者脑萎缩严重,血肿被清除后,脑组织膨胀困难,遗留有死腔,脑组织在颅腔内的移动度增加,易与颅骨发生相对位移而损伤血管,引发再出血。

    总之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236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