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2077348
55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早产儿CT诊断特点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15日 高永术 黄卫臣 黄少龙
第1页

    参见附件(2156KB,2页)。

     【摘要】 目的 探讨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 CT的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对55例临床诊断缺氧缺血性脑病早产儿进行头颅CT检查,分析其影像特征,初次检查时间生后7 d内,CT复查时间纠正胎龄为40周。结果 55例患儿脑实质内均可见低密度影,胎龄越小,窒息越重,低密度范围越广泛。CT分度轻度者26例,占47.3%,合并脑室管膜下出血14例,脑室内出血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CT分度中度者16例,占29.1%,合并室管膜下出血4例,脑室内出血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CT分度重度者13例,占23.6%,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脑室出血5例。结论 早产儿HIE病灶低密度范围越广泛,发生后遗症概率越高,程度越重;轻度HIE早产儿合并症少预后较好,中度HIE需结合CT病灶密度及合并症情况来判定预后;重度HIE常合并多类型、多部位出血,预后较差。

    【关键词】

    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CT诊断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preterm 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新生儿窒息后的严重并发症,在早产儿尤为严重,是其死亡及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的主要原因。笔者对本院2007年6月至2010年9月期间55例早产儿HIE颅脑CT进行回顾性分析, 以便临床对早产儿HIE做出诊断及预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6月至2010年9月HIE早产儿55例,男29例,女26例,胎龄217~269 d,胎龄28~31周的17例, 32~37周的38例,出生体质量1730~2450 g。生后1 min Apgar评分:4~7分31例, 0~3分14例。临床表现发绀、呼吸表浅、意识障碍、原始反射减退、肌张力异常、尖叫及抽搐等。

    1.2 检查方法

    初次检查在生后1~7 d,第二次复查在纠正胎龄为40周,复查病例53例(2例因放弃治疗未作复查)。所有病例均采用GEPROSPEEDAⅡ螺旋CT扫描仪,层距8~10 mm,层厚8~10 mm,扫描层数8~10层,窗位35 Hu,窗宽75 Hu。熟睡后扫描,未用镇静剂。CT的HIE诊断及分度标准根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新生儿学组所制定标准,分轻、中、重度[1]。

    1.3 结果

    55例患儿脑实质内均可见低密度影,胎龄越小,窒息越重,低密度范围越广泛。

    CT分度轻度者26例,占47.3%,表现为低密度影分布2个脑叶内, 边界欠清, CT值15Hu-18Hu之间,其中累及额顶叶19例,累及额叶7例;合并脑室管膜下出血14例,脑室内出血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CT分度中度者16例,占29.1%,表现为低密度影分布超过2个脑叶, CT值12-16Hu之间,其中累及额枕顶叶者6例,累及额顶颞叶者10例;合并室管膜下出血4例,脑室内出血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CT分度重度者13例,占23.6%,表现为低密度影弥漫分布于脑白质, CT值8-12Hu之间,灰白质界限模糊, 脑回变窄,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脑室出血5例。纠正胎龄40周复查CT结果:轻度HIE患儿CT正常21例,脑积水5例;中度HIE患儿CT正常10例,脑萎缩2例, 脑积水2例,脑室周围白质软化2例,脑穿通畸形1例;重度者均见不可逆改变,包括脑萎缩5例,脑室周围白质软化4例,脑穿通畸形2例,2例因放弃治疗未作复查。

    2 讨论

    脑缺氧缺血后,脑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松解,通透性增加,水、钠离子和蛋白质漏出,导致脑水肿发生,因此HIE早期脑损害的主要表现为脑水肿,影像学表现为密度减低[2]。早产儿和足月新生儿HIE的影像学表现有所不同。足月儿HIE的损伤部位在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的动脉供血分水岭区,表现为对称性大脑镰旁脑皮层密度减低,且皮髓质分界处模糊。本组早产儿CT检查均有白质低密度的表现,且胎龄越小,窒息越重,低密度范围越广泛。轻度见脑室周围白质可见多发枫叶状、斑片状低密度阴影, 分布在二个脑叶,CT值在15Hu-18Hu, 灰、白质边界稍不清,本组26例有此表现;中度脑室周围白质片状、花瓣状低密度影,分布超过两个脑叶, CT值12-16Hu之间,灰、白质分界模糊,本组16例有此表现;重度为弥漫性脑实质密度减低, CT值8-12Hu, 灰、白质弥漫性分界不清,可出现圆形软化灶以及“双圈征”, 本组有13例有此表现。

    早产儿HIE常合并出现脑室周围白质软化。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常因大脑前、中、后动脉的深支终末供血不足导致的局部区域缺血性梗死[3],多为凝固性坏死,后期液化形成囊腔,囊腔逐渐汇入脑室使脑室局部扩大,外形呈花边样或不规则改变,局部形成瘢痕和胶质增生[4]。CT对早期的脑室周围白质软化不敏感,后期则有诊断价值,本组资料显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多发生在中重度HIE,缺氧越重,发生率及程度就越重。早产儿HIE也常合管膜下-脑室内出血,多发生在中重度HIE,主要是缺氧缺血后再管注损伤,导致终末端血管破裂所致,CT表现为脑室周围室管膜下区域圆形高密度阴影,出血穿破室管膜后,在脑室内形成高密度阴影。另外也可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部位多在小脑天幕、矢状窦、脑表面沟及直窦[5],CT表现为额叶小片状低密度影, 边缘模糊,多见于纵裂池后部,出血主要成线状或窄条状高密度影,宽度一般直径>0.5 cm, 出血原因常为缺氧缺氧后局部毛细血管内液体外渗所致。本组中重度病例多合并以上类型颅内出血,且预后不佳。

    CT在早产儿HIE的诊断中有重要地位,有研究表明头颅CT,头颅MRI,头颅超声,三者相比较对诊断HIE的阳性率及正确率,依次为CT>MRI>US,相对于MRI及头颅超声,CT优势在于简便、容易确定病变位置、范围及大小,对于早期判断脑室内出血及脑实质出血也比较敏感,CT缺点是对早期无囊变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分辨率明显不如MRI[6]及超声,而且X线辐射较多。目前仅凭影像学检查尚有片面性,仍需紧密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且跟踪随访及功能评估,才能做出较客观的评价。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新生儿学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156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