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2077333
消渴化瘀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颈动脉病变的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15日 周多强 李雪梅 杨娟 郭世平
第1页

    参见附件(3392KB,3页)。

     【摘要】 目的 探索消渴化瘀胶囊在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T2 dM)并颈动脉病变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62例T2 dM颈动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29例予西医基础治疗(包括降糖、降脂、降压、抗血小板治疗);治疗组33例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消渴化瘀胶囊,两组均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血内皮素-1(ET-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一氧化氮(NO)、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后疗效有明显差异,对照组治疗前后无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①消渴化瘀胶囊联合西医基础治疗T2 dM颈动脉病变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②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可以作为预知大血管病变发生、发展的一个敏感指标,内皮细胞损伤、舒血管因子释放减少及炎症反应是T2 dM颈动脉病变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③消渴化瘀胶囊治疗T2 dM颈动脉病变可能是通过修复内皮细胞损伤和释放舒血管因子及抑制炎症反应,改善颈动脉厚度,实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④消渴化瘀胶囊临床用药是安全的,可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

    2型糖尿病;颈动脉病变;消渴化瘀胶囊

    

    糖尿病并发大血管的损害是2型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而颈动脉是其好发部位[1]。据报道90 %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有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2]。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患者群相比,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危险增加了160%[3]。每年动脉粥样硬化占糖尿病患者死亡原因的80%,而其中 25 %死于脑血管及外周血管病[2],目前对糖尿病颈动脉病变的治疗在西医方面主要有两种,即内科药物治疗和外科治疗。内科综合治疗临床疗效不佳,无针对性强的药物;而外科治疗有创伤性,患者难以接受;我们选择消渴化瘀胶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所选62例患者均为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科2008年3月至2009年12月住院患者。糖尿病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编写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病变的诊断标准:(符合施仲伟等[5]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检查)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查以下指标:动脉壁的内膜中层厚度 (IMT)、斑块、狭窄。动脉内膜厚度≥1.0 mm为异常;斑块:发现斑块为异常;狭窄:多普勒血流显像观察。入选条件:明确诊断的糖尿病颈动脉病变疾病患者;年龄在18-80岁患者。

    1.2 一般资料 62例T2 dM颈动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见表1,治疗组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西医基础治疗(包括降糖、降脂、降压、抗血小板治疗);加服消渴化瘀胶囊,药物组成:玄参15 g,麦冬10 g,五味子10 g,黄芪30 g,全蝎6 g,生山楂15 g,地龙10 g,川牛膝20 g,丹参30 g,红花10 g,将上述中药按剂量配好,通过我院制剂室打粉混匀,装入胶囊,用法及用量:餐后服用,每次6颗,3次/d。疗程:8周为一个疗程;

    2.2 对照组 只给予西医基础治疗,包括降糖、降脂、降压、抗血小板治疗,8周为一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检测项目与方法 ET-1、hs-CRP、NO的测定均由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化验室专业人员完成。hs-CRP采用生化法测定;ET-1采用放免法测定(试剂盒由天津九鼎医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NO采用硝酸还原酶法(试剂盒由南京建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测定治疗前后双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减小率[(左+右)/2],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用尼莫地平法计算:厚度减小率=(治疗前厚度一治疗后厚度)/治疗前厚度×100%。

    3.2 疗效判定 通过治疗8周后以内膜-中层厚度减小率判断疗效:厚度减小率≥30%为显效,≥15%为有效,<15%为无效。

    3.3 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使用t检验、χ2检验。

    3.4 治疗结果 2组治疗前后 血糖:空腹在5.0~7.0 mmol/L,餐后2 h在7.0~10.0 mmol/L, ET-1、hs-CRP、NO、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B超减小率见表2、3、4。

    4 讨论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高,据报道2 型糖尿病(T2 dM)患者发生大血管疾病的相对危险率通常是非糖尿病患者的 2~4 倍[4],而颈动脉是大血管病变的好发部位,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狭窄是脑梗死的重要致病因素。糖尿病并发颈动脉病变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机制是内皮功能的损坏。内皮细胞是人体大血管的第一道屏障,可分泌调节血管结构和功能的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包括一氧化氮(nit rogen monoxidum,NO)和活性氧(active oxygen,ROS)、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内皮素(endothelin,ET)、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AngⅡ)等。有研究表明内皮功能异常及内皮细胞的激活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早期表现[5],炎症反应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起媒介作用。T2 dM患者中,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 CRP)等炎性指标,均高于正常。研究发现[6],CRP可能是T2 dM和T2 dM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子,CRP可能通过胰岛素抵抗参与了2型DM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部位的巨噬细胞或其他炎性细胞释放的超氧阴离子对NO产生降解作用,从而使得NO作为内皮细胞依赖性扩张剂使血管对Ach的扩张效应减弱。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显示[7],炎症以及胰岛素抵抗可能是2型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共同土壤,或者说T2 dM和动脉粥样硬化是炎症、胰岛素抵抗(IR)的不同结果,IR引起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的机制可能是多方面的[8],加上胰岛素抵抗相关的高血压、高血脂等各种因素,共同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祖国医学经典文献中无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病变的病名,多数学者将其归属为中医消渴病合并症范畴。根据本病表现多以眩晕、头痛、失眠、健忘、肢体麻木、活动无力、言语不清、思维迟钝等为特征, 后世按照发展演变规律中医病症特点将其归属为“脉风”、“脉痹”“眩晕”“头痛”“不寐”“健忘”“虚损”的范畴。所谓“大脉空虚,发为脉痹”。其中医发病特征为气血不畅,脉道不充,经脉瘀阻。主要机理是血脉瘀滞,津失输布;糖尿病以气阴两虚为本,气虚运血无力,血流缓慢致瘀;阴亏液少,血液黏滞,不能载血畅行致血液瘀滞[9],可逐渐出现脑、髓的急慢性病变,至晚期则“气血逆乱,血脉不行”,气血阴阳俱伤,痰湿瘀郁互结,脉络瘀阻日久,最终导致本病的发生。笔者根据其中医发病机制拟定益气、养阴、活血之消渴化瘀胶囊进行临床观察。现代药理证实:黄芪能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糖代谢,降血糖;玄参有扩张动脉、降压、抗炎、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丹参能改善血液流变、抗血栓形成、抗动脉粥样硬化、降糖、降脂等;红花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抗血栓形成及降血脂等作用;全蝎可通过促进纤溶、抑制血小板聚集而抑制血栓形成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392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