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14期 > 正文
编号:12092434
心理护理在献血不良反应中的应用
http://www.100md.com 2011年5月15日 严莉
第1页

    参见附件(1928KB,2页)。

     【关键词】 心理护理;献血不良反应

    无偿献血的目的是使献血者和受血者安全。《献血法》实施以来,本市无偿献血工作有了进一步提高。但在采血过程中发现,因精神因素、空腹献血、过度疲劳、环境因素等原因导致个别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或献血后发生的不良反应,均可影响人们献血的热情。其中精神因素是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为了减少献血不良反应,建立一支安全、固定的献血队伍,确保临床用血需求,除了考虑如何为献血者创造舒适的环境外,做好献血前、后的心理护理是必不可少的。笔者结合街头无偿献血者的心理特征,分析导致其不良反应的心理因素并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本中心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街头献血屋采血22264人次,包括军人、干部、学生、工人、农民和自由职业者,年龄18~55岁;男13759人(61.80%),女8505人(38.20%);初次献血者14175人(63.67%),2次以上献血者8089人(36.33%)。发生献血反应者274人(1.23%),其中初次献血发生反应202人,2次以上献血发生反应72人,主要表现为头晕、面色苍白、双眼视物模糊,心慌、胸闷、恶心呕吐、四肢冰凉、出冷汗,少数重者出现四肢抽搐甚至晕厥等症状。

    1.2 一般护理 对19434名献血者均做健康体检和献血知识咨询,确定不宜献血者和延期献血者,让其了解献血200~400 ml只占全身血容量的5~10%,不会影响人体正常功能,很少发生不良反应。采血时最好挑选肘正中、主要静脉,并于采血过程中密切观察身体变化,如有变化立刻采取相应措施。采完血后休息10~20 min后安全离开。

    1.3 心理护理 对2830名献血者除一般护理外,同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①献血前:与献血者进行充分的思想交流与心理沟通,消除其疑虑,使其对采血设备及器材产生信任感;仔细询问献血者是否空腹献血,空腹者嘱其先吃甜点或饮糖水[1]。还有献血前的休息和睡眠是否正常,如果不好劝其择日献血;②献血中:用心理支持、系统脱敏和认知疗法等心理护理方法让献血者思想放松,并密切关注其面部表情,耐心询问有无不适,如发现其表情木讷,面色发白,则及时调整止血带位置,并给与鼓励性语言增强自信心,防止反应加重及连锁反应的发生(表1);③献血后:帮助献血者正确姿势按压针眼5 min,并道谢;交代献血后的注意事项,递上一杯热糖水或牛奶,并告知献血后可能有的疲劳或困倦感属于正常反应,饮食上也不必大补,48 h内避免剧烈运动,多喝水,适当休息。

    1.4 统计学处理 χ2检验

    2 结果(数据列表)

    3 讨论

    献血反应是献血过程中或献血后少数献血者发生的常见不良反应,主要表现有明显头晕、目眩、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四肢无力、心慌、呼吸急促、出冷汗,严重者出现晕厥、休克,导致采血中断,既影响血液质量、浪费血液(采血量不足报废)、给献血者带来身体不适,还容易引起献血者之间“连锁反应”,导致其他献血者情绪紧张和产生恐惧心理,影响采血、献血工作的正常进行[2]。从血液生理学角度讲,健康人一次献血200~400 ml,只占全身血容量的5%~10%,因而不会出现低血容量性反应症状。对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我们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因素:①精神紧张。随着无偿献血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参加无偿献血工作深入持久的人越来越多。无偿献血已成为共识,适量献血无损健康的道理也被人们接受,但是由于没有亲身经历,首次献血者总是存在着不同的顾虑和恐惧心理,这种心理状态只有通过自身的献血实践才能彻底消除[3]。同时由于献血者情绪紧张可导致皮肤肌肉收缩,影响采血时进针,继而引起的疼痛刺激又加剧了紧张情绪,直至献血后方觉得自身安然无恙,紧张的心情才会放松;②休息不好,体力疲乏。有些献血者因夜班或熬夜后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体力尚未恢复时献血;③空腹献血。空腹献血是头晕的主要原因之一;④献血的环境不理想。为了方便广大市民献血,大多数血站都在繁华闹市和人流量大的区域停放流动献血车,宣传无偿献血和接受市民献血,而采血车内空间较小,空气不够流通,加之周围环境嘈杂,与血站宽敞的采血环境和休息环境相比,街头献血环境比较差,故街头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较在血站献血者为多;⑤有晕血史者。

    本次调查的分析发现,首次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献2次以上的献血者人数。主要原因是首次献血,对献血知识不够了解,对医护人员缺乏信心,心理压力大,献血时因其过度紧张,恐惧,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血压下降,呼吸、心跳加快,继而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呕吐等,发生献血反应[4]。而献过血的人对献血知识有所了解,心理承受力较好,所以献血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首次献血的人员[5]

    结果表明精神因素是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因此采血者如何通过适当的心理干预来消除其紧张和恐惧感就显得尤为重要。紧张和恐惧是由一种被认为对自己有威胁或危险的刺激所引起的不安情绪状态,这种消极情绪除引起人的整体心里运动失去平衡外,还能引起人体一系列的异常生理改变,而积极的情绪总是伴随着身体运动的活跃。因此,采血护士可用符合心理学护理规范的态度、言语和行为等,有意识的影响献血者的感受和认识,消除其恐惧和紧张状态。最大可能地保证顺利献血,特别是对初次献血者,其较缺乏相关知识的了解,心存疑虑,恐惧心理较为明显,极易发生献血反应。为了保护献血者的安全、确保血液的质量和降低献血反应发生率,有效预防和及时处理献血反应至关重要。在采血时护士应边操作边注意观察,如发现献血者有精神紧张或精神状态欠佳时,要主动地、有意识地和他们交谈,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以消除献血者紧张情绪,避免献血反应发生。一旦献血者发生头晕、心慌、气闷,出冷汗或晕厥时,医护人员要立即采取保护性措施,及时停止采血,让献血者平卧在空气流通的地方,取头低足高位,松开衣领处纽扣、领带和松开裤袋,给献血者喝些糖开水;血压明显降低者要静脉推注50%葡萄糖水50~100 ml;对抽搐者应使用开口器,避免其咬破舌头和嘴唇,并刺激人中穴位或肌肉注射镇静剂以解除抽搐。同时医护人员要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使献血者了解到通过休息和对症处理,症状很快就会消失,不会留下任何后遗症,既防止献血者之间的“连锁反应”,又消除发生晕厥的献血者的恐惧心理。

    街头献血屋无偿献血的参与者多为年轻人,职业和行业分布较广泛、受教育程度差异较大、人员结构呈多元化,故应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对策。如在献血过程中选择与献血者身份相适应的话题,分散其注意力;友善的微笑、关切的问候、鼓励性和积极暗示性的语言均可给献血者以心理支持,改善其情绪。通过适当的心理干预,街头献血屋献血反应的发生率降为0.64%,较应用一般护理方法组的1.32%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适当的心理护理可减少街头献血者的献血反应,笔者认为心理护理应是每位献血者采血过程中的必备内容之一。

    参 考 文 献

    [1] 解亚宁.护理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928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