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16期 > 正文
编号:12089988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58例观察与护理
http://www.100md.com 2011年6月5日 胡带翠
第1页

    参见附件(2058KB,2页)。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方法 将我院2007年7月到2010年8月收治的58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29例采用西药治疗,并进行细致的护理;观察组29例给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并总结中药保留灌肠的护理体会。结果 观察组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61.2%和9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4.4%和82.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优于西药治疗,而且中药保留灌肠期间的护理也特别重要,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药保留灌肠;慢性肾功能不全;观察;护理

    我院自2007年7月到2010年8月共收治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58例,对其中的29例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法治疗以及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治疗方法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07年7月到2010年8月收治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58例,经诊断患者均有下腹及腰痛,小腹坠胀,劳累等症状,检查为尿代谢潴留,有压痛。其中,年龄22~62岁,平均(44.5±7.6)岁,病程1~6年,平均(4.5±1.7)年,经中医辨证湿热下注35型,瘀热互结型15例,寒湿凝滞型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的年龄、病程及辨证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的一般资料,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例,x±s)

    组别n年龄(岁)病程(年)

    辨证分型

    湿热下注瘀热互结寒湿凝滞

    对照组2945.6±7.84.4±1.2272313

    观察组2942.5±7.04.7±1.4302116

    1.2 治疗和护理方法

    对照组:口服氢氧化铝凝胶20~30 ml,4次/d,以抑制肠道吸收磷;口服钙剂以补充钙浓度,纠正代谢性酸中毒;5%碳酸氢钠100~300 ml或1.8%乳酸钠 300~500 ml静脉滴注。治疗前护士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治疗的方法、目的,使用药物的剂量、用法、疗程,作者单位:533000广西百色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

    以及药物的反应及副作用等;为减轻患者的肾脏负担,应给予患者优质低蛋白饮食。热量摄入35 kJ/(kg/d),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不应<0.5 g/(kg/d)。减少内源性蛋白质的分解,有利于肾功能的恢复和减少代谢性毒物的产生。

    治疗组:给予康复汤加减灌肠液50 ml,晚上睡前行保留灌肠,1次/d。处方为:生黄芪30 g,川楝子12 g,红藤、败酱草各20 g,当归、延胡索各15 g,炒赤芍、没药各10 g,桂枝、熟大黄、生甘草各6 g。湿热下注型加猪苓、车前子各12 g,泽泻、茵陈各6 g。分3次煎,合并3次煎液浓缩至100 ml保留灌肠。首先应做好术前的宣教工作,指导患者治疗前1天吃少渣食物,灌肠前嘱患者必须排空大便。治疗时的注意事项:①插管时动作要轻柔,不可粗暴用力,以免损伤肠黏膜;插管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如有不适要暂停插管,并嘱其开口呼吸以减轻腹压,减轻不适;②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患者出现腹痛难忍,应终止治疗并报告医生处理。如患者大便失禁,应及时消除污垢之物并安慰患者,减轻患者的愧疚感,使治疗顺利进行;③灌肠结束时将患者臀部抬高10~20 cm。

    1.3 疗效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肾脏指标检查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减轻,肾脏指标检查均有改善;无效:经两个疗程治疗后各方面无改善或症状加重[2]。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2可见,观察组29例,显效18例,显效率为61.2%,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29例,显效12例,显效率为44.4%,总有效率为82.5%,观察组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n显效有效无效有效率(%)

    对照组2918(44.4)9(38.1)2(17.5)82.5

    观察组2912(61.2)8(32.8)10(6.0)94.0

    P<0.05>0.05<0.05<0.05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本病为湿热之邪入侵所致,其病机多为正气不足,外邪乘虚而人,肝失疏泄,气血阻滞,运行失畅,冲任失调,导致肝气瘀滞,湿热下注、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3]。方中黄芪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川楝子行气止痛;赤芍散瘀止痛;败酱草清热解毒消痈;夏枯草清热散结;红藤解毒、消痈散结、活血止痛;当归和延胡索活血化瘀、调经止痛[4]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058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