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16期 > 正文
编号:12090080
溃结汤抗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临床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1年6月5日 马友全 白锋
第1页

    参见附件(2304KB,2页)。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药煎剂溃结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及抗复发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 109例U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5例、对照组54例,分别采用溃结汤、柳氮磺胺吡啶口服、灌肠治疗,3月后评价疗效并随访12~24个月,观察复发情况。结果 两组综合疗效:治疗组缓解显效率67.3%,总有效率92.7%,对照组分别为42.6%、74.1%,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症状评分和肠黏膜病变内镜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01),治疗组下降更为显著,组间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01);治疗后随访12~24个月,治疗组近远期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5、P<0.01)。结论 溃结汤治疗UC有较好的近期疗效及近远期抗复发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与溃结汤对机体具有免疫调节、抗免疫损伤性炎症及调节肠运动有关。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疗法;溃结汤;抗复发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世界公认的难治性疾病,其病因尚不明确,临床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笔者于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间,采用自拟之溃结汤治疗此病,在近期疗效及远期防止复发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观察病例均按照《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1]的诊断标准,选择属于慢性复发型活动期和慢性持续型的UC患者。治疗前1周内均经纤维肠镜及肠黏膜活检,血、尿、粪常规,粪潜血及细菌培养,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检查确诊为UC。采用Baron内镜评分法,据内镜下黏膜病变的轻重分别记0、1、2、3分[3]。排除该病属急性暴发型者,或兼有局部狭窄、肠梗阻、肠穿孔、直肠息肉、中毒性结肠扩张、结肠癌、直肠癌、及肛门疾病等严重并发症及过敏体质,或对本药物已知成分过敏者。中医辨证分型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标准拟定属脾肾两虚湿热瘀阻证型者方可纳入。按主症(腹泻、脓血便、腹痛)轻重分别记0、2、4、6分。

    1.2 一般资料 109例病例来自农六师医院、101团医院、102团医院门诊和病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5例,男26例,女29例;年龄26~58岁,平均(38.1±15.2)岁;病程平均(31.4±9.6)月;慢性复发型活动期40例,慢性持续型15例;病情分级:轻12例,中34例,重9例;黏膜病变分级:Ⅰ级8例,Ⅱ级40例,Ⅲ级7例;治疗前内镜评分:(2.8±1.6)分;治疗前症状评分:(12.1±3.2)分。对照组54例,男25例,女29例;年龄28~57岁,平均(37.2±14.8)岁;病程平均(30.9±8.9)月;慢性复发型活动期39例,慢性持续型15例;病情分级:轻12例,中32例,重10例;黏膜病变分级:Ⅰ级8例,Ⅱ级38例,Ⅲ级8例;治疗前内镜评分:(2.7±1.4)分;治疗前症状评分:(11.8±2.9)分。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临床类型、严重程度、病变部位、临床表现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3 疗效标准 按照《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1]的疗效标准评价疗效。

    1.4 复发标准 ①症状缓解的基础上再次出现黏液脓血便、腹泻、腹痛、里急后重等表现;②黏液脓血便、腹泻、腹痛等症状减轻的基础上突然再次加重;③肠镜检查再次见到浅表溃疡形成,表面覆盖黄白苔,黏膜充血糜烂,病变呈连续性、弥漫性;④肠镜检查发现浅表小溃疡数量增多,原有溃疡扩大、加深,黏膜充血糜烂加重,并可见炎性息肉。符合上述4项中任意1项的UC患者,即可判定为复发[4]。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以溃结汤口服方:党参15 g、云苓15 g、炒白术15 g、炒苡米15 g、补骨脂12 g、干姜15 g、桂枝12 g、吴茱萸9 g、葛根12 g、柴胡6 g、陈皮9 g、槟榔9 g、木香9 g、炒小茴香9 g、当归9 g、赤白芍各12 g、防风9 g、黄芩9 g、黄连6 g。每日1剂,水煎2次,取液450 ml,分3次早中晚温服。同时用溃结汤保留灌肠方:败酱草30 g、苦参30 g、黄连15 g、黄柏15 g、白芷12 g、白芨15 g、白蔹15 g、三七粉3 g(冲灌)、甘草10 g。每日1剂,水浓煎100 ml,每晚睡前加温37℃保留灌肠,灌9 d,休息1 d。

    2.2 对照组 柳氮磺胺吡啶(SASP)1 g,4次/d,口服。同时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利多卡因100 mg、 SASP 2 g混匀,加温37℃,每晚睡前保留灌肠,灌9 d,休息1 d。

    两组疗程均为90 d。要求供给足量的热能、优质蛋白质、无机盐与维生素,膳食应由流质或半流质逐步过渡到软饭、普通饭。忌生冷刺激性饮食及情绪刺激,保持心情舒畅。

    两组患者疗程结束后,进行症状评分及复查纤维肠镜等相关检查评价疗效。对近期疗效完全缓解和显效的患者随访12~24个月,观察其复发情况。

    2.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作χ2检验,计量资料作u检验,复发率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的Log-Rank和Breslow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治疗结果

    3.1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治疗组完全缓解29例、显效8例、有效14例、无效4例、缓解显效率67.3%、总有效率92.7%;对照组分别为18例、5例、17例、14例、42.6%、74.1%。2组综合疗效缓解显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71,P<0.01;χ2=6.88, P<0.01)。

    3.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见表1。2组治疗后症状评分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组评分下降更为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3.3 两组治疗前后肠黏膜病变内镜评分比较 见表1。两组治疗后肠黏膜病变内镜评分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组评分下降更为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内镜评分比较(x±s)

    组别n项目治疗前治疗后

    治疗组55症状评分12.1±3.25.6±1.1

    内镜评分2.8±1.61.6±0.5

    对照组54症状评分11.8±2.97.8±2.1

    内镜评分2.7±1.42.0±0.7

    3.4 两组治疗后远期疗效比较 对近期疗效完全缓解和显效的患者随访12~24个月,结果治疗组37例随访到35例,复发10例,失访2例。对照组23例随访到22例,复发14例,失访1例。Log-Rank检验,χ2=7.94,P<0.005;Breslow检验χ2=6.82,P<0.01,2组近远期复发率差异有显著性,以复发=1,未复发=0,绘制1-生存函数阶梯线图,见图1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304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