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16期 > 正文
编号:12090069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6月5日 王赓 程鑫 刘浙宁 焦祺
第1页

    参见附件(2059KB,2页)。

     【摘要】 目的 探讨经股动脉与桡动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桡动脉(TRI)和经股动脉(TFI)急诊PCI治疗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明确预后。观察两组PCI成功率和近期临床疗效以及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的发生率,记录和统计患者术后绝对卧床时间和住院天数。结果 TRI组的穿刺成功率、血管开通率(血流TIMI3级)分别为99.0%、98.0%,TFI组则分别为100.0%、98.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血管开通时间、总手术时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RI组的住院时间和平均费用明显低于TFI组(P<0.01或0.05)。坐骨神经痛、排尿困难并发症的发生率以TRI组为低(P<0.01)。术中造影剂用量和X线曝光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两组心功能和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桡动脉行急诊PCI安全可行,效果肯定,可作为AMI急诊介入治疗的常规方法之一。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桡动脉;股动脉

    目前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是公认的冠心病诊断的金指标,经桡动脉途径(TRI)或股动脉途径(TFI)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目前最常用的入路途径。经股动脉行PCI,特别是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由于PCI术后仍然需要强化抗栓治疗,使得术后入路部位出血和血肿等并发症明显增加(13.5%~33%),而经桡动脉行PCI具有局部出血和血管并发症少,不影响AMI强化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等优点[1]。本研究通过经TRI与TFI急诊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比较,探讨经桡动脉穿刺行PCI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间120例患者,均为经临床症状、心电图表现、血清酶学等临床依据确诊AMI的住院病例,随机分为桡动脉组(TRI)68例,股动脉组(TFI)52例。其中男72例,年龄39~74(61.3±5.2)岁;女48例,年龄48~72(64.1±3.9)岁。所有病例中,合并高脂血症16例,糖尿病27例,高血压病49例,有吸烟史者41例,合并两种以上危险因素者25例。病例均排除心源性休克、严重肾功能不全。术前检查Allen试验阳性,并除外经桡动脉穿刺PCI失败后改由股动脉介入治疗者(股动脉组)。两组间患者的性别、年龄、合并症、发病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经桡动脉组(TRI):以改良Seldinger法穿刺桡动脉,置入6F桡动脉鞘管,经鞘管内给予硝酸甘油0.2 mg和维拉帕米2 mg的混合液防止血管痉挛。术前经鞘管给予肝素4000u,介入治疗者根据病变的具体情况选择介入器材。术后即刻拔除桡动脉鞘,以桡动脉压迫器压迫止血(日本Terumo公司),腕关节制动3~6 h后解除加压包扎。股动脉组(TFI)按常规方法穿刺股动脉后行PCI术,常规应用肝素,术后4 h依据ACT测定的结果拔除鞘管,沙袋压迫穿刺部位6~8 h,右下肢制动24 h后去除加压绷带。所有患者术前均常规给予负荷剂量的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合抗血小板以及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无急性心肌梗死、死亡、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等心脏事件为成功标志。术中记录造影剂用量、X线曝光时间和介入操作有关的并发症。术后记录穿刺部位出血、血栓栓塞、血肿、动静脉瘘、远端动脉闭塞以及拔管引起的迷走反射等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并记录绝对卧床时间和住院天数。常规给予抗凝和抗血小板、调脂等药物治疗,术后1个月随访左室功能以及心绞痛、心肌梗死、死亡等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TRI组的穿刺成功率、血管开通率(血流TIMI3级)分别为99.2% (66/68)、98.1%(65/68),TFI组则分别为100.0% (52/52)、98.7%(49/52),两组的血管开通时间、总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两组术中无死亡和急诊冠脉搭桥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期间两组心功能和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中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同(P>0.05)。见表2。TRI组的住院时间和平均费用明显低于TFI组(P<0.01或0.05)。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组别例数(男*女)性别(x±s,岁)年龄(例,%)高血压(例,%)糖尿病(例,%)高脂血症(例,%)吸烟(例,%)STEMI(例,%)NSTEMI(例,%)

    桡动脉组6844*2461.3±3.928(41.2)12(17.6)9(13.2)18(26.5)38(55.9)30(44.1)

    股动脉组5228*2459.6±5.321(40.3)15(28.8)7(13.5)23(44.2)35(67.3)17(32.7)

    注:STEMI: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两组比较,均P>0.05

    作者单位:112700辽宁省铁煤集团总医院循环内科

    表2

    两组患者PCI疗效比较

    组别PCI成功率(例,%)

    主要心血管事件(例,%)

    穿刺相关并发症(例,%)

    术中并发症(例,%)

    X线曝光时间(x±s,min)

    造影剂用量(x±s,ml)

    左室射血分数(x±s,%)

    术后卧床时间(x±s,b)

    术后住院时间(x±s,d)

    桡动脉组99.04(6.5)4(0.5)3(5.8)22±1298±2852±202.9±1.55.2±1.7

    股动脉组100.04(4.2)24(4.1)8(7.6)18±1386±3654±199.7±3.98.3±2.5

    注:与股动脉组比较,P<0.05

    3 讨论

    通过介入治疗及早开通闭塞血管可有效限制坏死心肌、激活钝抑心肌,是AMI有效的治疗方法。传统的PCI术绝大多数都是通过穿刺股动脉的途径完成, 由于股动脉解剖部位较深,周围血管、神经多,穿刺时易损伤周围血管、神经,术后穿刺口局部压迫时易发生严重迷走神经反射性缓慢心率或低血压等并发症,术后动脉鞘管须延迟3~4 h拔除,且需严格平卧24 h,造成患者腰背部不适、排尿困难、腹胀、便秘及烦燥不安等不适感觉。自从Kiemeneij [2]首先报道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很多研究证实经桡动脉行PCI的可行性。桡动脉由于位置表浅,无重要血管神经伴行,血管细,易于压迫止血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059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