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19期 > 正文
编号:12109044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7月5日 韩荣萍 郑春红
第1页

    参见附件(2068KB,2页)。

     【摘要】 目的 分析并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入院治疗的68例心绞痛患者, 按照胸痛特点分为稳定型心绞痛与不稳定型心绞痛, 分析两组患者不同年龄段的病史特点以及发病情况,并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分析临床疗效与发病因素。 结果 全部68例患者被分为稳定型心绞痛30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38例;两组间的梗死相关血管、发生病变血管数量以及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差异不显著(P>0.05);病变部位大多位于左前降支, 有46例, 第二位是右冠状动脉有28例, 17例为左回旋支, 6例为左主干;其中受累血管支数单支24例, 双支28例, 3支及以上8例;大多数患者的冠脉狭窄均大于50%, 超过90%的狭窄程度在70%~99%之间。 结论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够及时而又有效地使梗死相关血管的血流得到恢复,是目前疗效最理想的方法。

    【关键词】 稳定型心绞痛; 急性冠脉综合征; 冠心病心绞痛

    冠心病最早见于20 世纪初, 随后世界各个国家的冠心病病死率急剧增多, 并已成为目前位居首位的死亡因素。我国近40 年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 上升趋势越来越明显, 近几年来,我国的心血管病也已成为第一死亡因素[1]。心绞痛属于冠心病众多类型中的一种, 大多表现为动脉粥样斑块至冠脉狭窄超50%~70%, 有些患者可伴发急性心肌梗死,严重者将危及生命, 是心血管内科中最为多发的危急重症疾病[2,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病史以及实验室检查

    我院于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期间收治68例入院治疗的心绞痛患者, 按照病史将这些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与不稳定型心绞痛两组, 包括男38例, 女30例, 年龄26~78岁, 平均年龄为58岁, 平均住院为7.5 d。

    1.1.2 冠脉造影检查

    对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病变部位与严重程度、支架置入数以及疗效进行记录。术前行常规检查,如血常规、电解质、碘过敏试验、肝肾功能、免疫十项以及PT系列等项目, 对于患者伴有房室传导阻滞或窦性心动过缓的情况, 需要提前行股静脉穿刺, 将临时心脏起搏电极及时插入, 避免发生意外。

    1.2 术后处理

    全部患者术后行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一周左右抗凝, 对于支架置入患者采用替罗非斑氯化钠静脉滴注24 h, 并根据病情与原发病情况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硝酸酯类、受体阻滞剂以及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一般计数数据采用χ2 检验, P< 0.05代表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检查结果

    全部68例患者, 按照既往史将其分为稳定型心绞痛30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38例, 两组具体的一般资料检查见表1。

    2.2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对两组间的梗死相关血管、发生病变血管数量以及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进行比较,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病变部位大多位于左前降支, 有46例, 第二位是右冠状动脉有28例, 17例为左回旋支, 6例为左主干;其中受累血管支数单支24例, 双支28例, 3支及以上8例, 并且多支病变中大多为不稳定型心绞痛, 有10例, 这10例又以2型糖尿病占8 例, 代谢综合征2例, 大多数患者的冠脉狭窄均大于50%, 而且超过90%的狭窄程度在70%~99%之间,严重者出现完全闭塞以至于无法通过介入治疗, 术中使用Endeavor和Fireb ird支架(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医疗设备的不断完善, 特别是冠脉造影技术的广泛使用, 条件较好的医院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多采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出现梗死者加球囊扩张术进行治疗, 能使梗死相关血管的再通率提高, 临床疗效比较理想, 同静脉溶栓比较而言, 其能够使血管再闭塞率下降, 避免再次血运重建,而且能够降低心血管事件, 所以该方法已成为大多数医院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首选方法[4,5]。

    通过饮食进行治疗以及借助药物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远期疗效, 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够及时而又有效地使梗死相关血管的血流得到较好的恢复,而这正是改善冠心病心绞痛预后的关健因素, 特别是对于大面积多部位梗死患者,这是目前能够使其存活的最理想的方法。

    参 考 文 献

    [1] 武东, 华琦, 贾三庆, 等.初发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危险因素分析.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8, 36(7): 581-585.

    [2] 马礼坤, 余华, 冯克福, 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068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