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20期 > 正文
编号:12121103
心肌肌钙蛋白I与肌酸激酶同工酶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中的意义
http://www.100md.com 2011年7月15日 杨裕超
第1页

    参见附件(2970KB,3页)。

     【摘要】 目的 探讨心肌肌钙蛋白I(cTn I)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VMC)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cTn I采用化学发光法,CKMB采用速率法测定,对临床确诊的68例VMC患儿,在不同时间段进行上述两项检测,并与60例健康儿童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68例患儿的cTn I在VMC起病后4~6 h开始升高,12~24 h达到高峰;CKMB在VMC起病后8~12 h开始升高,24~48 h达到高峰。两项指标峰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检测cTn I对诊断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早期诊断的可靠指标。

    【关键词】 心肌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病毒性心肌炎;小儿

    

    VMC是儿童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严重危害儿童健康,发病率逐年上升。由于起病较为隐匿,初期临床表现差异悬殊,缺乏特异性表现,常因误诊而延误病情。多年来,临床一般通过心电图与心肌酶谱[心肌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的检测等进行诊断。近年来不断有研究报道,心肌肌钙蛋白I是一项高敏感度、高特异性的反映心肌细胞坏死的血清标志物。本研究对临床确诊的68例VMC患儿,在不同时间段进行血清cTn I及CKMB值检测,并与60例健康儿童进行比较,探讨两者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中的意义。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VMC组:68例,为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小儿科住院患儿,均符合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1],年龄1~13岁,平均7岁;男43例,女25例。对照组60例,为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儿童,年龄1~14岁,平均7.5岁;男33例,女27例。

    1.2 检测时间与指标 患儿发病后4~6 h内抽血检测cTn I及CKMB,8~12 h再次抽血检测,24 h第三次抽血检测,符合VMC诊断标准的收入院,然后在第3 d、10 d分别抽血复查。对照组随机抽血检测。

    1.3 检测仪器及方法 cTnI用德国产IMMULITE 1000分析仪,采用化学发光法,试剂盒由Siemens Medical Solutions Diagnostics厂家提供;CKMB用(日本)OLYMPUS 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速率法,试剂盒由德国奥林帕斯(欧洲)诊断有限公司提供。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检测结果比较 VMC患儿血清CKMB在8~12 h开始升高,24~48 h达高峰,持续3 d左右很快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TnI 12~24 h达高峰,持续10 d仍有意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两组检测结果比较

    组别例数CKMB(U/L)cTn I(μg/L)

    VMC组 68例

    2~4 h14.1±6.41.0±0.8

    8~12 h25.3±12.65.4±2.3a

    24 h40.5±22.36.2±2.9a

    3 d23.2±10.85.5±2.5a

    10 d14.9±6.84.6±2.1a

    对照组 60例12.5±6.00.9±0.5

    H值3.9088.88

    P<0.05<0.01

    注:a与对照组比较,P值<0.01

    3 讨论

    VMC是儿科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是由各种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心肌损伤,其病理特征为心肌细胞的变性或坏死,有时也可累及心包或心内膜。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差异悬殊,缺乏特异性,部分起病较为隐匿,进展快,甚至猝死,严重危害儿童健康,常因误诊而延误病情。诊断依据1999年在中国昆明修订的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进行。临床约有25%的患儿早期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约有5%的患儿无特异性的心电

    图改变[2],由于标准过于严格,致使许多临床疑似病例不能诊断为VMC,因此,早期诊断对该病的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肌酸激酶是较早用于临床的判定心肌损伤的血液生化指标,其中以来自心肌的同工(CKMB)为主。CKMB一般在发病后3~8 h增高,9~30 h达高峰,48~72 h恢复正常[3],且CKMB非心肌细胞所特有,除心肌外,在横纹肌内也存在,横纹肌损伤时也可引起CKMB升高[4],特异性不强,亦造成误诊。其高峰消失较快,对发病时间较长的心肌损伤的诊断有漏诊的可能。本文结果与此一致。

    肌钙蛋白有T、C、I三个亚单位,肌钙蛋白C结合钙,肌钙蛋白T依附于细丝上的原肌凝蛋白,肌钙蛋白I抑制肌动蛋白三磷酸腺苷酶[5]。肌钙蛋白I是由肌钙蛋白原肌凝蛋白络合物组成的抑制性蛋白,以三中截然不同的同种型存在:心肌TnI、慢颤搐骨骼肌TnI和快颤搐骨骼肌TnI。各同种型TnI由一种不同的基因编码,每一基因具有独特的胺酸序列。cTnI更加独特,在其N端上有31种其他的胺酸残基,这些残基在骨骼肌TnI中不存在[6]。利用cTnI的这种特异性,可提高心肌损伤患者的诊断正确性,临床上将其作为心肌损伤标志物。cTnI仅存在于心肌细胞内,特异性强,可除外横纹肌损伤的干扰,其浓度变化不受年龄、性别、病变部位的影响[7]。在心肌损伤后,血清cTnI水平4~6 h升高,于12~24 h达高峰,一周后逐渐下降[8],持续时间较长,为临床检测提供了较长诊断时间窗。本研究结果显示:血清cTn I在心肌损伤后4~6 h就已升高,12~24 h达高峰,持续10 d仍有意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较CKMB具有更好的特异性及更长时间窗,与报道结果相一致。是早期诊断VMC的良好指标,值得临床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970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