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20期 > 正文
编号:12121053
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对细胞因子及疗效影响
http://www.100md.com 2011年7月15日 邓健敏 韩宇斌 陈建林 陈锦锋
第1页

    参见附件(3571KB,3页)。

     【摘要】 目的 探讨丹参联合柳氮磺胺吡啶(SASP)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作用及对细胞因子IL6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丹参粉口服。8周后比较IL6的变化、内镜及组织学疗效。结果 对照组与治疗组内镜下炎症程度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73.3%和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织学炎症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73.3%和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炎症细胞因子IL6下降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且IL6的下降与内镜及组织学的改善呈正相关。结论 丹参联合SASP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能明显降低炎症细胞因子IL6水平,且在内镜及组织学上的改善更优于对照组。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溃疡性结肠炎;丹参;柳氮磺胺吡啶;细胞因子 IL6

    

    基金项目:佛山市卫生局立项课题(项目编号:2009104)

    作者单位:528000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市中医院消化内科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结肠性黏膜炎症,临床以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为主要表现。溃疡性结肠炎病因不明,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主要包括环境、免疫以及遗传等因素。肠黏膜免疫功能的异常可用来解释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和病理表现。目前较受重视的免疫因子涉及自身抗体、淋巴细胞、粒细胞和巨噬细胞、补体、粘附分子、细胞因子等诸多方面。特别是炎症细胞因子与抗炎细胞因子之间的平衡失调被视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一个重要的发病机制[1,2]。本文进一步阐明经中西医治疗后溃疡性结肠炎炎症细胞因子IL6水平及内镜组织学的变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门诊及住院溃疡性结肠炎60例。诊断标准参照1993年太原全国慢性非感染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3]制定。纳入病例标准及排除病例标准均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SASP),治疗组(丹参+SASP)。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18~65岁,平均39.58岁;病程2个月至20年;轻度者13例,中度者14例,重度者3例。治疗组30例,男20例,女10例; 年龄18~67岁,平均42.58 岁;病程半个月至27年;轻度者13例,中度者13例,重度者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职业、病程、病情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

    1.2.1 对照组 给予SASP (上海三维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 g, po,qid。

    1.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参粉15 g,po,Bid。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给予易消化、少纤维和富含维生素饮食,禁食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及乳制品,保持心情舒畅,注意卧床休息,及时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疗程均为8周。

    1.3 试剂、仪器及方法

    1.3.1 白细胞介素6放射免疫试剂盒(IL6 IliA Krr):

    天津九鼎医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

    1.3.2 自动放免仪:中国科大中佳公司生产的GC911型

    1.3.3 BFx5320型自动平衡离心机。

    1.3.4 722,分光光度计。

    1.3.5 方法 空腹取静脉血3 ml,分离血清,置20℃,保存待检,采用双抗体放射免疫法。

    1.4 疗效判定标准

    肠镜及组织学分级:肠镜所见分为:0级:正常或愈合、静止期表现,可伴假息肉形成; Ⅰ级:黏膜轻度充血、水肿,可有接触出血或脓性粘液附着;Ⅱ级:在Ⅰ级基础上伴有颗粒状糜烂、接触出血或自发出血;Ⅲ级:黏膜广泛糜烂,浅溃疡或严重溃疡伴出血。组织学所见分为: 0级:黏膜层少量单核细胞浸润;Ⅰ级:黏膜及固有层少量单核细胞、多核细胞浸润,间质充血、水肿、杯状细胞减少; Ⅱ级:黏膜层及固有层中等量多核细胞浸润,间质充血、水肿、杯状细胞减少,腺体破坏,陷窝脓肿形成; Ⅲ级:上述变化伴糜烂、溃疡形成。疗效评价:治疗后进步2级或降至0级为显效,进步1级为有效,无进步或恶化为无效。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9.0统计分析软件包。结果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两随机变量相互关系及其密切程度用线性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内镜及组织学疗效(见表1~2)对照组与治疗组镜下炎症程度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73.3%和90%;组织学炎症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73.3%和90%。治疗组在内镜、组织学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内镜下比较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对照组301111873.3

    治疗组301710390*

    两组组织学比较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对照组301210873.3

    治疗组30189390*

    注:*表示与对照组相比P<0.01

    2.2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8周治疗后,治疗组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两组IL6水平前后变化(x±s)

    组别IL6(ng/ml)

    治疗前治疗后

    对照组0.72±0.230.22±0.15

    治疗组0.73±0.220.39±0.16

    2.3 UC患者IL6下降水平与内镜及组织学疗效相关性:内镜及组织学疗效与IL6下降呈正相关(r:0.8476,P<0.05)

    3 讨论

    UC是临床常见疾病,尤其在欧美发病率为3~15/10万,患病率在50~80/10万。在我国近十年来发病率逐年攀升,尚缺乏确切的流行病学资料。UC是一种多因性或原因不明为特征。近年来,有关氧自由基损伤、微循环障碍及细胞因子等与UC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4]。而在细胞因子中,认为IL6是一种广泛的促炎性细胞因子,一系列研究发现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IL6浓度明显升高,且与病变范围和病变严重程度成正相关[5],可通过IL6的水平来监测疾病活动和治疗效果。同时UC患者存在高凝状态和明显的微循环障碍,有黏膜下血栓形成,即使病变未累及肠段也有毛细血管微血栓形成、存在[6]。UC活动期血液成分有显著改变, 血液促凝血酶激酶,凝血因子Ⅷ,纤维蛋白原增多,血小板聚集活化功能增强及抗凝血酶Ⅲ水平降低,血液呈高凝状态,血液瘀阻,微循环障碍导致肠黏膜缺血缺氧[7],加重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炎症反应。血小板处于明显活化状态,并通过释放炎症介质参与病理变化过程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571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