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24期 > 正文
编号:12133882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β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3)
http://www.100md.com 2011年8月25日 王灯亮 康德智 游鸿海 林章雅 林元相
    参见附件(12kb)。

     本实验通过兔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兔CVS模型,结果提示兔CVS模型的血管痉挛现双相期改变,急性脑血管收缩出现在第1天,随后逐渐缓解,而迟发性CVS在第3天左右出现,在第7天达到高峰后逐渐缓解,与临床上SAH患者出现CVS的时相基本一致。同时,透射电镜示SAH组的基底动脉出现相应的超微结构变化,这均表明实验模型的制作是成功的。本实验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PDGFR-β在SAH后血管壁的表达情况,发现在正常对照组的血管壁上无阳性细胞表达,在SAH后第1天开始出现少量阳性细胞,第3天逐渐增多,在第5、7天达到高峰后,第10天逐渐下降,表达部位主要在血管内皮细胞上,平滑肌和外膜亦可见有表达,规律呈现一定的时序性,且其表达时相与管腔狭窄程度的结果基本一致。由此可见,PDGFR-β可能与SAH后CVS的发生有关,而SAH后PDGFR-β的表达上调可能是与其配体的作用相适应,放大了PDGF对痉挛血管的生理作用,引起CVS的发生。

    在SAH后的初期,大量血凝块激活血小板等释放出血管收缩物质,如PDGF、内皮素等,这些缩血管物质作用于脑血管,引起早期的CVS病理改变,此时应用血管扩张剂(罂粟碱、尼莫地平等)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CVS。更为重要的是,PDGF还可以作为游走趋化因子,在基底动脉内长期高表达,并作用于平滑肌细胞,使平滑肌细胞表型的转化,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分化,引起脑血管重构,管壁增厚,血管顺应性下降[13],从而参与整个脑血管痉挛的病理变化过程。而此时痉挛血管壁的病理变化为器质性的,对血管扩张剂的反应较差。

    综上所述,本实验通过研究PDGFR-β在CVS痉挛血管的表达规律,进一步从侧面反映出PDGF-BB是SAH后CVS发生的一种重要的致痉作用,然而,目前关于PDGF-BB在CVS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更好的研究。目前,已有研究认为[14],SAH后早期使用PDGF抑制剂Trapidil,可有效抑制PDGF及其受体的活性,减轻PDGF对平滑肌的增殖及迁移作用,从而改善痉挛血管的器质性病理改变,这为临床上更有效的预防CVS的发生提供了思路。

    参考文献

    [1] Crowley RW, Medel R, Kassell NF, et al. New insights into the causes and therapy of cerebral vasospasm following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Drug Discov Today, 2008,13(5-6): 254-260.

    [2] Yu J, Moon A, Kim HR. Both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PDGFR)-alpha and PDGFR-beta promote murine fibroblast cell migration. Biochem Biophys Res Cornmun, 2001,282(3): 697-700.

    [3] Tsurutani H, Ohkuma H, Suzuki S. Effects of thrombin inhibitor on thrombin-related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cerebral vasospasm in the rabbit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model. Stroke, 2003,34(6): 1497-1500.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