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27期 > 正文
编号:12159020
78例乳腺导管内肿块超声显像与病理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9月25日 周素珍
第1页

    参见附件(1509KB,1页)。

     【摘要】目的总结乳腺导管内肿块的超声特点及病理基础,以提高诊断率。方法用高频探头对78例乳腺导管内肿块患者进行超声检查。结果78例患者,62例导管内乳头状瘤,16例导管乳头状癌。其中26例导管扩张伴导管内乳头状中等实性回声,24例不规则囊性暗区伴中等实性回声,16例局限性导管扩张伴远端导管壁中断,8例弱回声结节伴砂粒样钙化,4例弱回声结节未见导管扩张。结论分析乳腺导管内肿块物的超声特点及病理基础,提高阳性诊断率。

    【关键词】导管内乳头状瘤;导管乳头状癌;超声

    作者单位:135000吉林省梅河口市中心医院超声科

    通讯作者:周素珍Emai:278501603@qqcom导管内乳头状瘤又称为大导管内乳头状瘤,在扩张的导管内含有淡黄色或棕褐色液体和乳头状物,扩张的管径在几毫米到25 cm。导管内乳头状癌是乳腺导管上皮及末端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年平均增高值从1973~1983年的39%增加至1983~1992年的175%,1992年被检出的患病人数比1983年增长2倍[1]。美国乳腺癌病例被归为导管内癌的比率在1973年为28%,1995年达到144%,近年达到20%~30%[2]。导管内癌早期无任何症状,晚期出现乳房疼痛,肿大变形,形成溃疡、坏死,患侧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影像学检查发现肺、肝、骨或其他远处转移。

    1材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05 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就诊的612例乳腺手术患者,其中导管内乳头状瘤62例,占101%,导管乳头状癌16例占26%,女597例,占975%,男15例,占25%,平均发病年龄20~75岁。

    12检查方法使用美国GE公司Vivid7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12 Hz。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乳腺,以纵切、横切、斜切的方式对乳腺及腋下淋巴结进行扫查,详细记录乳腺肿块及腋下淋巴结内的钙化情况。

    2结果

    78例患者,62例导管内乳头状瘤,16例导管乳头状癌。其中26例导管扩张伴导管内乳头状中等实性回声,24例不规则囊性暗区伴中等实性回声,16例局限性导管扩张伴远端导管壁中断,8例弱回声结节伴砂粒样钙化,4例弱回声结节未见导管扩张。

    3讨论

    31超声及病理表现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多位于乳晕区,表现为导管扩张伴管内实性回声;导管扩张积血表现为低回声;导管囊状扩张内有等回声或弱回声实性成分;实性低回声肿块,肿瘤体积一般比较小。多数肿块边界清楚,边缘光滑。只要乳头溢液尤其是溢血,一定要寻找乳头和乳晕区有无导管扩张,乳晕区肿块是否与扩张导管相通。超声分为4型,Ⅰ型:导管扩张伴导管内乳头状中等实性回声,多位于中央区大导管。Ⅱ型:不规则的囊性暗区内可见中等实性回声。Ⅲ型:局限性导管扩张,管壁较平整,其远端导管壁不规则或中断。IV型:乳腺实质内出现弱回声肿块而未见导管扩张,肿块边界清楚,周边有较强的壁样回声,内部呈细弱均质回声。病理按其组织的发生、临床表现及生物学特征的不同分为单发性和多发性,单发性乳头状瘤多数起源于较大的导管,导管内壁有带蒂的乳头状新生物突入腔内,蒂可细长也可粗短,质脆易出血,镜检可见形成双层上皮覆盖的乳头状结构是其特征,乳头分支较复杂,乳头状瘤基部常见增生腺体的假浸润现象,发生于大中导管的单发性乳头状瘤无明显的癌变风险。导管内乳头状癌多发生在乳腺中央区,常有乳头溢血,早期的导管内癌位于扩张的导管内或扩张的囊腔内,大多数肿块较小,呈乳头状弱回声,形态不规则,基底部较宽,回声均匀或不均匀,不具有特征性,肿块较大时可有砂粒样钙化,癌变可能性较大。导管内癌病理分型包括粉刺型、实性型、筛状型、微乳头型和附壁型。粉刺型导管内癌可肉眼识别,癌组织质地略硬,可见多灶性灰黄色点状病灶,挤压时有粉刺样坏死物流出。陈国璋概括低级别导管内癌主要特征为:①二级管腔因而僵硬。②细胞界限清楚,分布均匀。③核常为圆形,染色质深。④肿瘤细胞至Paget样浸润扩展。⑤免疫组化表型为纯成熟腺上皮表达(CK5CAM52+)。⑥ER呈均匀一致的阳性表达[3]。

    32鉴别诊断乳腺内仅表现导管扩张,无明确肿块,与单纯性导管扩张较难鉴别,此时应进一步做导管造影,以明确诊断。同时应提高探头频率,并仔细寻找乳晕周围有无扩张导管与乳头相连是提高诊断的关键。声像图表现为导管轻度扩张,内壁不光滑或导管内弱回声,乳腺无明显肿块;或仅发现乳腺内局部回声减低,结构紊乱,不能判断存在肿块,应按压该区域如果出现乳头溢血或溢液有助于诊断。如果导管内实性肿块回声边界不清,乳头溢液为淡黄白色干性分泌物呈牙膏状,不能排除导管内癌的可能性。镜下观察,乳头状肿块多发者易伴发导管上皮增生,有癌变的风险,因此切片取材时应包括蒂和导管壁连接处,以便观察有无浸润性生长,判断其性质。导管内肿块伴有砂粒样钙化时,应高度警惕癌变的可能,同时应检查腋窝及锁骨上窝淋巴结的形态及内部钙化情况,以判断是否转移,有助于原发病变的诊断。对于年龄较大不能判断肿块的性质者,可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或超声定位后手术切除获取病理结果。

    参考文献

    [1]姜英,陈杰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509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