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29期
编号:12155203
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致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0月1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第29期
     【摘要】 目的 探讨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导致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和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我院自2008年2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6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老年患者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采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质子泵抑制剂(PPI),观察两组接受治疗后上消化道大出血时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原因及影响因素。结果 随访6个月,对照组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共8例,占25.81%;观察组出现2例,占6.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治疗的患者多出现胃溃疡及血红蛋白下降,胃黏膜萎缩等症状,且易感染幽门螺杆菌。老年患者比中青年患者更易发生消化道出血,非甾体抗炎类药物用量过大是引发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消化道出血;临床特点;影响因素

    

    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广泛用于预防及治疗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ACS)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的应用更多,逐渐成为临床上用于抗血栓、栓塞治疗的基石[1-2]。其中,双联抗血小板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是主要的药物治疗,疗效要优于单一使用抗血小板药物[3]。但在治疗过程中或治疗后极易引发胃肠黏膜损伤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98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