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29期 > 正文
编号:12155117
中医药辨证治疗慢性骨髓炎34例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0月15日 潘宗秋
第1页

    参见附件(2836KB,2页)。

     【摘要】 目的 观察中医中药对慢性骨髓炎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中药口服及外用中药膏剂治疗慢性骨髓炎的疗效。将68例慢性骨髓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采用中医药辨证治疗,对照组常规治疗,不采用中药治疗。比较两组在有效率上的差别。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为73.5%;两者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提示中医中药辨证治疗在慢性骨髓炎治疗中能有效消除局部症状,改善整体状况,加速愈合,并能有效预防复发。

    【关键词】 中医药;辨证治疗;慢性骨髓炎

    慢性骨髓炎是骨的慢性化脓性疾病,多发于长骨骨干,其病程缠绵,并易反复发作,长期不愈。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骨蚀”的记载, 隋代《诸病源候论》称之为“附骨痈”、“附骨疽”。临床一般采用局部病灶清除、灌洗引流、局部及全身抗生素治疗。由于不合理使用抗生素,致病菌常具有耐药性及变异[1],使疗效下降。我院采用中医中药方法对病灶清除术后的慢性骨髓炎患者34例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7年3月至2011年3月收治慢性骨髓炎患者68例,其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12~71岁,平均45.3岁,病程0.5~6年。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4例,其中股骨5例,胫骨17例,肱骨4例,尺骨3例,桡骨3例,掌骨2例。对照组34例,其中股骨4例,胫骨15例,腓骨2例,肱骨4例,尺骨5例,桡骨3例,掌骨1例。所有患者均经过化验,X线,及CT 检查明确诊断,两组病例经统计学处理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

    1.2.1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制定诊断标准:①急慢性骨髓炎、开放性骨折、软组织严重损伤病史或因感染失治、误治所致。②局部红、肿、热、痛、流脓、反复发作,有时有小块死骨自窦道排出,窦道周围皮肤有色素沉着,或窦道口有肉芽组织增生。③ CT片、X线片:可见骨膜增生、骨皮质增厚、骨密度增高或有包壳形成,其内有死骨或死腔、死骨致密,周围可见一透亮带;

    1.2.2 纳入标准 符合以上标准,能够按规定方法完成治疗的。

    1.2.3 排除标准 孕妇;骨肿瘤、骨结核、梅毒性骨髓炎;严重的心、脑血管、肝、肾疾病患者;不能按规定方法治疗的。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围手术期应用敏感抗生素治疗,病灶清除术后,再以庆大霉素冲洗、换药引流。

    2.2 治疗组 围手术期应用敏感抗生素治疗,病灶清除术后,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给予中药口服、冲洗、外敷中药膏剂的方法。

    2.2.1 热毒蕴结型 患部疼痛,皮肤红肿,触痛明显,可查及波动感,或窦道可见脓性分泌物流出可伴明显异常气味,受累肢体关节主、被动活动受限,或伴寒战、发热,舌红,苔黄,脉弦数。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血沉加快。多见于慢性骨髓炎急性发作期、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早期,开放性骨折或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早期。治宜清热解毒、消肿排脓。组方:穿山甲,生地,赤芍,双花,皂角刺,白芷,当归,连翘,公英,地丁等。水煎取汁,100 ml/次,2次/d,口服。中药冲洗:黄连,黄柏,苦参,生南星,川芎,元胡。水煎取汁灭菌制成冲洗液,2次/d,病灶冲洗。后外用生肌玉红膏(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成分:当归、白芷、甘草、紫草、血竭)抹于纱布,贴于患处。

    2.2.2 正虚邪盛型 患部时有疼痛,活动、劳累或逢阴雨天气后加重,皮肤轻肿不红,触痛轻微,窦道时愈时溃,脓液或稠或稀伴轻度异常气味,间或可见死骨排出,受累肢体关节僵硬时轻时重,偶见低热,舌质淡红,苔薄腻或薄黄,脉滑。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基本正常,血沉正常或略快。多见于慢性血源性骨髓炎经治疗继发死骨形成,开放性骨折或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较局限或局部存在死腔。治宜扶正驱邪、脱毒生肌。组方:黄芪,人参,麦冬,熟地,当归,茯苓,白芍,川芎,甘草(炙),肉桂,生姜,大枣。中药冲洗、膏药外敷同上。

    2.2.3 肝肾亏虚、络脉瘀滞型 患部隐隐作痛,窦道周围皮肤暗紫无弹性,窦道长期不愈,脓液清稀不伴异常气味,肢体关节僵硬、活动障碍,舌质暗淡,苔薄或无苔,脉沉细。血常规检查红细胞、血红蛋白偏低,血沉正常,血生化检查显示白蛋白偏低或白球比倒置。多见于慢性骨髓炎局部伴有较大死腔、骨缺损或伴骨不连;患者身体素质差,存在中重度营养不良。

    治宜滋补肝肾、化瘀通络。组方:人参,黄芪,炒白术,山药,丹参,川芎,当归,五味子,丹皮,续断,龟板,鳖甲。中药冲洗、膏药外敷同上。

    2.3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从全身症状、局部疼痛情况、窦道是否闭合、X线表现等方面对慢性骨髓炎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治愈:全身及局部症状消失,伤口愈合。X光片显示骨密度均匀,无死腔、死骨。随访一年无复发。好转:全身及局部症状减轻,但伤口未愈合。X光片显示仍有残余病灶、无死骨。未愈:全身及局部症状无改善,X光片显示病灶继续发展。两组病例治疗后三个月依上述标准评定。

    3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4.1%,对照组73.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4 讨论

    4.1 慢性骨髓炎即“附骨疽”是中医骨伤科顽症之一。其原因在于:血源性的早期确诊困难,常造成失治误治,导致病情迁延难愈;又因病程较长,治疗不易彻底,常导致病情复发;创伤性的常伴随较大面积创面暴露感染、骨皮质缺损、骨不连等严重并发症;耐药菌株的出现导致难以找到敏感有效的抗生素药物;祖国医学认为:内因多缘于素体内热偏盛,复感风热火毒,内外相搏,深窜入骨,壅滞不行,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蕴脓腐骨。外因多缘于剧烈暴力损伤,皮肤肌肉破裂,筋骨暴露、沾染污垢,清理不彻底而致毒邪残留;或失血过度,术后体弱,瘀血内停,毒邪乘虚而入,蕴久而发。

    4.2 中医药治疗骨髓炎的明显优势在于:中药制剂具有显著的清热解毒消炎作用,同时还具有良好的消肿止痛,化瘀生肌、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术后辨证应用中药可调整机体免疫功能,改善机体状态,增强抗感染能力,从而更有效地控制感染和防止疾病复发,更好地提高疗效[3]。降低患者病残程度,提高生活质量;治疗组患者依据不同体质、病情缓急、正邪交争的不同时期,选取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补益肝肾,活血化瘀的中药口服及外用,达到扶正祛邪壮骨生肌的目的,通过调理全身的气血运行,治疗慢性骨髓炎。两组治疗结果说明:在常规的病灶清除及抗生素治疗后,正确使用中药能够解决细菌耐药问题,控制感染,消除瘀血,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组织修复,减少复发,从而大幅度提高疗效。因此,在慢性骨髓炎的治疗中,祛邪同时亦要扶正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836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