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30期 > 正文
编号:12154772
白内障治疗中散光纠正的作用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0月25日 邹才林
第1页

    参见附件(2901KB,2页)。

     白内障是眼科最常见的致盲性眼病。其后果往往导致失明,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快,患患者数还将不断增加,因此成为眼科必须重视的疾病。

    角膜散光作为影响白内障术后视力的原因之一,因其发生率高,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许多术前即存在较大散光的白内障患者在行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后仍需配镜,由此纠正散光在治疗白内障,改善术后视力及提高术后生活质量上有着很重要的临床意义。角膜散光的矫正分为眼镜矫正和手术矫正。角膜散光的手术矫正方法有多种,我院采取角膜边缘切开松解术以纠正角膜散光的方法收效甚好,下面就此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眼科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收治的白内障患者68例,其中男36例,女32例;年龄62~78岁,平均70岁。右眼发病42例,左眼发病26例。所有患者既往均无眼部手术史及外伤史,最大散光轴向位于(110±10)°者筛除。

    1.2 临床症状 分为皮质性白内障,核性白内障和囊下白内障三种类型。均有不同程度的视物模糊,可有怕光、看物体颜色较暗或呈黄色,甚至复视(双影或多影)及看物体变形等症状。

    1.3 散光纠正方法 术前3 d点抗生素眼药水,测定裸眼远视力、非接触眼压、角膜地形图、电脑验光并记录。在角膜散光最大轴向上用带刻度的金刚刀于角膜缘内1 mm加做长4~6 mm成对弧形松解切口(具体长度取决于散光的程度),深度约为600 μm。术后遮盖单眼,抗生素治疗10 d。术前术后采用Orbscan-Ⅱ型角膜地图仪测定角膜散光力、散光轴。用同一台自动屈光仪进行验光,及同一非接触眼压计上进行眼压测定。观察6个月屈光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处理,进行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散光纠正前后数据对比

    术中有角膜缘松解切口处角膜轻度水肿2例,5 d消退;瞳孔区渗出膜1例,前房积血1例,经治疗后7 d内消失。无一例伤口裂开、前房穿孔、感染性角膜炎。

    2.2 手术前平均远视程度为+2.20±0.99屈光度。手术后,手术病例中的眼中的43例(占63.23%),屈光度在+1.00屈光度之内。散光平均减少1.8屈光度。观察6个月,屈光情况稳定。

    3 讨论

    白内障病因很多,但最终都是导致晶状体混浊而造成视力障碍。晶状体正常情况下是透明的,光线通过它及一些屈光间质到达视网膜,人才能清晰地看到外界物体。一旦晶状体发生混浊,就会影响光线进入眼内到达视网膜,使人看不清东西,便是发生了白内障[1]。这时会感到视物模糊、怕光,物体变暗、变形等。

    眼屈光度表现,初生儿为平均+2.00~+3.00D的远视眼,到6~7岁时逐渐变为正视眼,屈光度随年龄增长逐渐向近视化发展的现象称为近视飘移[2]。散光的发生是因为眼屈光系统的角膜和晶体各屈光面互相呈直角的主要经线弯曲度不同,光线进入眼内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焦点,在空间形成相互垂直的2条焦线。主要是由于角膜、晶状体以及视网膜不均一或各屈光介原的屈光指数不同所致。散光会造成患者视物模糊、眩光、眼眶疼痛等症状,患者常不能耐受配镜或配戴角膜接触镜时则需要用手术治疗。

    我们在实践中得出,通过治疗前后的视力变化、平均眼压、角膜散光轴变化等数据对比,手术中配合纠正散光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视力及视觉效果,降低配镜率。对于手术的操作,松解切口技术在初次术后的1~3个月内可扩大并重新切割角膜,切口必须更深,更长。散光的矫正量不易控制,对在不同角膜直径及不同位置上的切口影响,提示越靠近角膜中心的松解切口矫正作用越大,但引起不规则散光的机会也越大,且有蚕食视轴及引起闪耀的危险。

    综上,白内障治疗中进行纠正散光的手术是有效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901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