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35期 > 正文
编号:12181688
解毒汤配合苄星青霉素治疗梅毒78例疗效观察(2)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2月15日 甘娟 张华 翁碧峰
第1页

    参见附件。

     3 讨论

    近年来,特别是2003年以来,中国梅毒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部分梅毒患者即使经过现代医学数疗程常规驱梅治疗,RPR仍然持续阳性不能转阴,防治形势严峻,危害极大。中国卫生部《性病诊疗规范和性病治疗推荐方案》为苄星青霉素G、普鲁卡因青霉素G,对青霉素过敏者,可使用盐酸四环素、多四环素、红霉素等[3],取得良好的疗效。本研究中,对照组39例患者单纯运用苄星青霉素肌内注射疗法临床治愈率达到71.79%,治疗12个月后RPR滴度转阴率达66.6%,治疗后外周血Th1细胞、Th1/Th2增幅明显(P<0.01),说明苄星青霉素肌内注射疗法对梅毒患者疗效确切。

    但是,苄星青霉素肌肉注射疗法也有其局限性:首先,青霉素存在较多的过敏反应,其过敏性反应居各药物过敏反应之首,约占用药人数的0.7%~10%[4];其次,苄星青霉素很难穿透血脑屏障,难以保持稳定,容易造成神经梅毒。因此,早期梅毒患者半年内血清未转阴者应作脑脊液检查,以排除或确定神经梅毒的可能;第三,苄星青霉素规范驱梅治疗后血清固定和血清抵抗现象的发生率较高,导致远期效果欠佳。本研究中,对照组21例RPR阳性患者治疗6个月后RPR滴度转阴率达到52.38%,而治疗12个月后RPR滴度转阴率也仅提高到66.66%。

    梅毒属中医“杨梅疮”、“梅疮”等范畴,张景岳认为病者皮肤溃烂之处“其肿突红烂,状如扬梅,故尔名之”。中医学对梅毒有较详细的记载,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为湿热邪火化毒所致,《外科正宗》“夫杨毒疮都,以其形似杨毒,又名时疮,因时气乘变,邪气凑袭……总由湿热邪火之化……”。梅毒作为多器官疾病,中医重视辨病变之深浅与病变之顺逆。早期梅毒应及早透邪解毒,以防病邪内陷造成晚期严重病变。治疗上一般选用轻灵宣通、芳香透达之药,使体表微血管开发,毛囊汗腺舒张,局部免疫活跃,促进有害物质的转运、降解和排除。中药土茯苓长于治疗湿毒疮疡、梅毒及湿热蕴阻之证,系古来治杨梅疮要药。按照中医药性,青霉素亦偏苦寒,与宣通透达之中药合用,等同于去性取用,无害而有益。晚期梅毒病灶中梅毒螺旋体被消灭后,肉芽组织破坏吸收,缺损区由大量结缔组织填充,形成瘢痕。如发生在重要器官组织,会导致患者症状加重,病情恶化,出现功能障碍。晚期梅毒患者更有肝脏命督亏损的潜在倾向,单一青霉素治疗易苦寒伤气,苦寒伤阴,而中医药能促进及功能恢复,有抗纤维化等作用。杨素兰[5]采用清利之法,以土茯苓为主药治疗,观察到中医药对早期梅毒、尤其是青霉素过敏或血清抵抗者有显著的治疗作用。梅毒中西医结合治疗是将驱梅与保护患者并重作为科学治疗理念的医学新模式。

    本研究中以清热解毒、化斑消疮为法,中药配合苄星青霉素对症对因,标本同治,降低血清固定和血清抵抗现象的发生率,治疗组中RPR转阴率由第6个月检测的60.6%提高到第12个月的86.9%。完成系统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外周血Th1细胞数量和Th1/Th2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解毒汤配合苄星青霉素通过协调和增强机体对螺旋体梅毒的杀灭能力,降低血清固定和血清抵抗现象的发生

    率,缩短了RPR转阴时间,提高转阴率,从而加速梅毒患者的及早治愈,是一种中西医结合治疗梅毒的有效方

    案。

    参 考 文 献

    [1] 陈永锋,郑道城.广东省1995~1999年梅毒流行病学分析及防治策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22(3):191-193.

    [2] 张学军.皮肤性病学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911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