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35期 > 正文
编号:12181729
小切口切除术在甲状腺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2月15日 杨晏东
第1页

    参见附件(4239KB,4页)。

     【摘要】 目的 观察探讨小切口切除术在甲状腺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52例甲状腺瘤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观察组采用小切口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无1例术后并发症案例,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小切口切除术在甲状腺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创伤小,出血少,伤口美观,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合理推广应用。

    【关键词】 小切口切除术;甲状腺瘤;手术时间;手术切口;并发症

    甲状腺瘤是指由于甲状腺滤泡发生病变引起的良性肿瘤,其发病率接近甲状腺肿瘤的总发病的70%~80%。甲状腺瘤属于单克隆性肿瘤,以传统甲状腺切除术和改良的小切口手术为常用的两种手术治疗方法,本文通过观察探讨小切口切除术在甲状腺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总结其临床价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52例甲状腺瘤的患者,男24例,女28例,年龄在20~71岁,平均为(46.5±0.6)岁,从发现包块至今有5 d~3.5年,平均病程为(1.7±0.3)年,均经B超诊断为甲状腺瘤,并经手术病理检查排除恶性病变的可能性。均有颈前包块,包块可活动,直径在3~4 cm,边缘清晰可见,其中双侧的甲状腺结节有6例,单发性甲状腺结节有46例。52例患者中有明显咽部异物感4例, 进行体格检查有明显按压颈部的压痛10例。所有患者均无出现声音嘶哑或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经检查血中T3、T4的水平及甲状腺功能均无异常。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观察组采用小切口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从年龄、性别、病程及临床表现等方面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 采用小切口切除术治疗,其具体手术步骤为:①术前所有患者均进行血、尿常规,心电图,凝血功能及B超等检查。②对患者锁骨上处切开取1~2 cm的平行切口,两根锁骨的交界位置刚好为切口的中心点;若选择对单侧的甲状腺瘤进行切除,选取的切口为4 cm,若选择对双侧的甲状腺瘤进行切除,选取切口为6 cm,选好切口后在给予皮下注射15 ml的0.5%肾上腺素生理盐水,以避免出现皮下出血的并发症。③将皮瓣分离后,再将皮肤及皮下组织进行切开,以电刀疏松的结缔组织与颈前肌进行分离,以下至胸骨柄切迹和上至甲状软骨为分离范围。④对于颈前静脉及肌群的处理,应沿着正中线将颈白线进行切开,但需要注意不可将颈前静脉进行结扎,并同时应注意保持纵向肌群的完整性。⑤将甲状腺充分显露,并准确对其属于单侧还是双侧的甲状腺瘤进行判断,对于瘤体疑似恶性时,应取冰冻标本送检,经病理检查后确诊;对于良性瘤进行切除,先将其提起,使用大圆针将7号线贯穿并缝合,以钳夹分别将瘤体的3点、6点、9点、12点处进行夹住,并在每两个钳夹中再给予加入一把血管钳进行钳夹,在将甲状腺的腺瘤切除。⑥术后注意充分地进行止血,可以不给予放置引流管。⑦采取无创缝合线将切口的皮肤进行缝合,实行加压包扎,以防术后出血。⑧另外,在术中必须注意避免损伤神经、血管[1]。

    1.2.2 对照组 患者采取颈丛阻滞麻醉的方式进行麻醉,选择对颈部进行横切口,通常为距离胸锁关节的位置约2 cm,切口的两端应延至胸锁乳突肌的外缘,并采取电刀对位于颈前的筋膜及颈阔肌直接的皮瓣进行游离,以下至胸锁关节处上缘的部位上至舌骨为游离范围,在综合评估肿瘤的位置、大小及数量后,将瘤体切除,术后常规留置硅胶引流管进行引流[2]。

    1.3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单位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均数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无1例术后并发症案例,对照组术后出现声音嘶哑1例,继发出血出现呼吸困难1例,切口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1.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存在显著差异(χ2=12.20,P<0.05)。见表1。

    3 讨论

    改良小切口切除术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等均明显优于传统的甲状腺切除术,主要原因是传统上采用的甲状腺切除术需在对颈前肌群造成横断,较大地损伤机体组织,影响切口的愈合;而改良的小切口手术由于术中不需要对颈前肌群进行横断,是以纵切的形式采取直接经颈白线将甲状腺切开,无需对颈前的浅静脉进行缝扎,最大程度上使机体的损伤降到最低[3]。传统的甲状腺手术切除术能使颈阔肌及颈前肌完全被切断,容易引起颈部的颈前肌、颈阔肌、皮下、皮肤及甲状腺等部位发生不同层次的粘连,患者就会容易出现吞咽困难、颈前区疼痛及发音功能受累等不良症状,甚至还有部分患者会出现颈部形态的改变。改良小切口切除术由于不需要将颈前肌群进行横断,因此,基本上不会出现上述颈前肌肉的受限的症状,影响运动功能。也由于改良小切口切除术的切口较小,对患者的创伤小,其出血量也明显低于传统的术式,减少在术中进行不必要肌群分离。另外本文术中进行充分止血,术后采用加压包扎的方法,无需放置引流管,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术后发生由于切口的上部局部组织中血液的回流受限,引起肿胀,促进切口的愈合。

    本文也发现,小切口切除术中无1例术后并发症案例,而传统手术术后出现声音嘶哑1例,继发出血出现呼吸困难1例,切口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1.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存在显著差异,主要由于改良小切口切除术在术中的出血明显减少,因此,继发术后出血并引起呼吸困难的发生率降低。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喉返神经的位置是在甲状腺的下动脉前、后和各级的分支之间,并且分支数目在入喉前不等,容易引起甲状腺手术中损伤喉返神经,术者不仅需要对喉返神经的解剖及变异熟悉,并对甲状腺瘤引起喉返神经的行程异常的可能性进行充分了解,手术操作认真仔细对于甲状腺手术中预防损伤喉返神经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小切口切除术在甲状腺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创伤小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4239KB,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