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35期 > 正文
编号:12181769
区域动脉灌注治疗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2月15日 段立斌
第1页

    参见附件(4304KB,4页)。

     【摘要】 目的 探讨区域动脉灌注治疗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效果。方法 回顾总结158例用不同方法治疗的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患者资料,其中观察组(采用胰腺动脉插管灌注低分子肝素钙、尿激酶、奥曲肽或乌司他丁、5-Fu、抗菌素、糖皮质激素)。对照组(静脉给药)79例。结果 观察组腹痛缓解、血清淀粉酶恢复正常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手术率(分别为22.22%和6.32%)及病死率(分别为17.72%和5.55%)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 区域动脉灌注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较传统方法有效。

    【关键词】 胰腺炎;区域动脉;灌注治疗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近几年来,通过介入方法插管区域动脉灌注治疗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已被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接受。我院自2001年开始通过区域动脉灌注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 79例,获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们将2001年2月至2011年7月住院的158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全部病例均符合1997年中华医学会胰腺外科学组制定的诊断标准)随机抽样分为两组,观察组79例,男49例,女30例,年龄13~80岁,平均56岁。对照组79例,男45例,女34例,年龄14~78岁,平均57岁,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相似,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解痉、镇痛、禁食,肠胃减压、抑制胰腺分泌、纠正水、盐、电解质失衡、抗感染、营养支持,有休克及器官功能不全的患者,进行抗休克及保护器官功能的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 全部采用Seldinger法经股动脉插入导管,按胰腺不同病变部位将导管分别留在胰十二指肠动脉或脾动脉内,保留导管3~7 d,并经导管分别持续注入下列药物:低分子肝素钙、尿激酶、奥曲肽或乌司他丁、5-Fu、抗菌素、糖皮质激素。抗菌素选用能透过血胰屏障类,如奥硝唑、头孢哌酮。区域动脉灌注时间为3~7 d,导管放置时间最多不超过7 d,以后改为外周静脉给药。插入导管时注意无菌操作,每日需用乙醇消毒导管进入皮肤处及更换纱布,并定期向导管内注入肝素盐水,防止导管内血栓形成。

    2 结果

    治疗组插管全部成功,无因保留导管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导管保留期间没用导管移位情况。

    3 讨论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不仅是胰腺的局部炎性病变,而且也是涉及人体多个脏器的全身性疾病,要由大量胰液外溢引起机体组织的自我消化、病情凶险,患者早期多死于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后期主要死于胰周感染。若患者在急性炎性反应期难以有效控制病情进展,病变进入感染期而被迫较早手术[2]。在疾病及手术的“双重打击”下,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高及25%左右的患者不能挽救生命[1]

    王田和宪等[2]报道,经动脉内持续灌注胰酶抑制剂,胰腺内药物浓度是静脉给药的3~5倍。Nishimaki等[3]也报道,持续经动脉内灌注胰酶抑制剂治疗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能明显减少胰腺组织坏死和继发感染,降低病死率。区域动脉给药的关键是将导管插入接近炎症部位的供血动脉,保证到达胰腺组织的药物浓度,可不间断地抑制胰腺分泌,尽快减轻和阻断胰腺组织的病理反应。奥曲肽、乌司他丁、5-Fu、糖皮质激素能减轻胰腺的病理生理改变,抑制消化液的分泌,降低血清及腹腔液中胰酶活性,抑制多种炎性细胞因子活性并能缓解胰腺炎的炎症过激反应,从而减少胰腺炎时器官损害等并发症。由于感染是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死亡最重要的并发症和死亡原因。及时使用抗生素是可以有效地预防感染和感染扩散。而使用能通过血-胰屏障的抗生素经区域动脉灌注给药,能快速使胰腺组织周围局部抗生素浓度达到治疗浓度,可起到良好的预防和控制感染的作用。大量的实验[4]研究发现。药物剂量相同的情况下持续区域动脉灌注给药能更好地发挥药效,抑酶作用强,更有效地改善急性重症胰腺炎时胰腺微循环障碍,并对其他器官影响较小,优于外周静脉给药,说明区域动脉灌注使胰腺中药物浓度增高,易达到有效浓度,克服了胰血流量占心输出量0.8%、血胰屏障、急性重症胰腺炎时胰腺微循环受损等不利因素,使药物能在胰腺中更有效地发挥作用[5-7]。

    参 考 文 献

    [1] 张圣道.进一步提高我国重症急性胰腺炎疗效的有关问题.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9,19(9):517.

    [2] 王田和宪,小钟亚男,砂村真琴,等.重症急性胰腺炎 新的治疗.最新医学,1992,47(9):2168-2174.

    [3] Nshimaki H, Takigawa M, Sohma K, et al. Progress in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IVR)in emergency, medicine, Nippon Ceka Gakkai Zasshi,1999,100(7):435-442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4304KB,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