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2年第2期
编号:12177708
跟骨牵引联合管型石膏外固定治疗小腿不稳定性骨折的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月1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第2期
     【摘要】 目的 探讨跟骨牵引,管型石膏外固定治疗小腿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患肢试行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放置于布鲁斯架上,行跟骨牵引。适时拍床头X线片了解骨折端的对位对线情况,必要时放置纸压垫纠正残余移位。待骨折端达纤维愈合时,去除骨牵引,行小腿管型石膏外固定。结果 30例小腿骨折,疗效评价:10例优(解剖复位),19例良(功能复位),1例差(有一向前20°成角)。以上全部病例无过牵及短缩畸形,总优良率达96.7%。结论 跟骨牵引,管型石膏外固定治疗小腿不稳定性骨折具有不手术(也避免了骨折愈合后内固定取出术),愈合快,并发症少,费用低等优点。更适合县级以下基层医院,农村,城市社区及家庭病房推广。

    【关键词】

    小腿不稳定性骨折;跟骨结节牵引;管型石膏外固定

    小腿不稳定性骨折是指胫骨干粉碎性,多段,或合并有同侧腓骨骨折。在骨折的当时或骨折后,因直接暴力如撞击碾压等会造成较重的组织水肿,致皮肤水疱形成或发生坏死;间接暴力如扭转或跌倒,骨折多呈斜形或螺旋行不稳定性骨折。骨折后由于不适当的搬动使骨折端移位成角,戳穿皮肤造成开放性骨折。开放性骨折又增加了术后感染的机会。

    2003年8月至2009年6月对小腿不稳定性骨折应用不同的方法治疗,获得了一定经验,现将跟骨牵引,管型石膏外固定治疗小腿不稳定性骨折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65岁,平均35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10例,重物压伤12例,高处坠落8例;其中开放性骨折8例,闭合性骨折22例,有14例合并同侧腓骨骨折。开放伤口均在10 h以前行清创缝合。

    1.2 治疗方法 将患肢清洗消毒,行对抗牵引,初步手法复位,缠毛巾衬垫,用小夹板固定断端,放于布鲁斯架上。消毒,局麻后从跟骨结节内侧(跟骨结节下缘和内踝连线之中点)穿牵引针,给2~6 kg不等的重量牵引。于术毕当日,隔3日,1周,2周,3周等拍床头X线片复查。可根据骨折端的位置关系于前后内外侧各放置一个纸压垫,及时纠正残余移位。并要注意调整夹板的松紧度(横带上下活动在1 cm)有开放伤口者,在复查X线片之前,松开夹板,查看伤口情况,更换敷料。据患者年龄,营养状况,骨折端不稳定程度维持牵引2~5周不等。去除牵引后,包扎针眼及护理皮肤,置放衬垫,给管型石膏外固定。

    2 结果

    据患肢外观,X线片及膝踝关节功能恢复进行评价。优:小腿外观平滑,X线片示解剖复位,膝踝关节活动自如;良:小腿外观无畸形,X线片示功能复位,膝踝关节活动接近正常。差:小腿前侧外观略有隆起,轻微压痛,及X线片有向前20°成角,较长时间行走或站立时,膝踝关节感浮肿及疼痛。

    30例小腿骨折,疗效评价:10例优(解剖复位),19例良(功能复位),1例差(有一向前20°成角)。以上全部病例无过牵及短缩畸形,总优良率达96.7%。

    3 讨论

    3.1 小腿不稳定性骨折的治疗方法及演变发展。传统的手法复位及小夹板或石膏前后托(U形石膏)外固定,多因软组织早期肿胀明显,一次复位难以成功,且在水肿消退后造成外固定松动及骨折端再移位,较难达到持续有效的固定。后期可能因畸形愈合(成角短缩不能达到功能复位)影响下肢负重及行走,膝踝关节着力不平衡,出现创伤性关节炎。因石膏固定时间较长,引起关节僵硬及骨质疏松的并发症。因此对此类骨折采用开放复位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曾被广泛采用。但实际研究发现加压钢板的压力不易控制,压力过大可造成骨折端压迫坏死,影响骨痂生长;同时坚强的内固定,产生压力遮挡,骨皮质因而萎缩变薄,拆除钢板后易发生再骨折。临床上由于加压钢板使用不当,造成钢板外露,骨不愈合,甚至形成慢性骨髓炎[1]。

    3.2 跟骨结节牵引,管型石膏外固定的理论基础:胫骨的解剖特点:由于胫前皮肤和皮下组织很薄,极易受直接暴力损伤,且开放性骨折多见。胫骨滋养血管孔位于中上段,下1/3段很少肌肉附着,骨折后血运不良[2],加之骨折后软组织水肿明显,术中骨膜剥离进一步破坏骨折端血运,内置钢板占有一定的体积,术后皮肤受压,重者皮肤坏死,内固定物外露,及慢性骨髓炎形成,易致延迟愈合或骨不连。再者普通加压钢板体积较大,电解反应明显,钛质钢板体积虽小但费用又较高。骨折愈合后的二次手术(内固定物取出)也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3.3 跟骨牵引,管型石膏外固定的方法和优点:在骨折早期,将患肢置于布鲁斯架上,行简单手法整复,纠正明显移位,给一定的重力牵引。这样一方面使患肢抬高制动,以利组织液回流,可明显减轻水肿;再者行简单手法整复,恢复大致的解剖外形,避免骨折断端对软组织的二次损伤,减少了组织的出血,也有利于组织消肿。最后小夹板维持小腿于一个整体,加之维持牵引,减少了骨折端的微动,便于组织水肿消退和骨折的纤维愈合。

    适时床头拍X线片,可以及时地了解骨折端的残余移位;放置纸压垫,调整夹板横带的松紧度,可以及时纠正残余移位。待骨折愈合之前基本达到解剖及功能复位。根据不同年龄段骨折愈合的规律,维持牵引2~4周,粉碎或移位严重者延长到5周,去除牵引,更换为管型石膏外固定。

    患肢皮肤准备后,酒精棉清洗消毒患肢皮肤,包扎牵引针眼,上衬垫,骨突处加厚,在棉垫上方提前纵向放一长纱布条从大腿根部经膝前小腿到第1,2趾间。管型石膏缠扎到合适厚度时初步塑形,由助手即顺着纱布条从上下两端将石膏纵向剖开(便于更换或拆除)然后再缠扎2圈继续塑形至硬固。其优点是按照患肢的轮廓塑形,较小夹板固定确实,水肿较轻。但要定期随访,注意观察石膏的松紧度,询问局部有无麻木疼痛及压疮和趾端肤色变化。因胫骨骨折愈合时间较长,为了较早进行膝,踝关节功能锻炼,在固定2~4周后更换石膏,及时放开膝关节(小腿下1/3段骨折)或踝关节(小腿上1/3段骨折)并继续进行功能锻炼。根据患者体力恢复情况,开始下地扶双拐,单拐,由不完全负重到完全负重的步骤积极进行后期功能锻炼。

    最后,在包扎管型石膏时,要做好胫骨髁和髌骨的塑形(如膝下管型石膏)以减轻胫骨旋转活动,其外形略似髌腱承重假体,使重力线通过胫骨髁沿骨干达到足跟。这种方法既使膝关节功能及早恢复,并降低了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发生率,骨折端虽可略有短缩,但不会发生成角畸形[3]。

    参 考 文 献

    [1] 邵林,王志成.骨科主治医生1000问.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52-53.

    [2] 蒋化龙. 现代骨科诊疗手册.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 333.

    [3] 刘植珊. 实用骨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 733., 百拇医药(乔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