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2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2194890
左布比卡因用于骨科下肢手术术后硬膜外镇痛效果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月25日 石云峰 王特 李佳林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研究布比卡因用于骨科下肢手术术后硬膜外镇痛的效果。方法120例择期行骨科下肢手术ASA I~Ⅱ级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0.125%左布比卡因加芬太尼3 μg/ml(Z组)和0.125%布比卡因加芬太尼3 μg/ml(B组),以2 ml/h的速度进行手术后持续硬膜外泵镇痛。结果两组的镇痛效果均满意,VAS评分基本相似。结论0.125%左布比卡因用于术后硬膜外镇痛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左布比卡因;硬膜外镇痛

    作者单位:264400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麻醉科左布比卡因是布比卡因的左旋对映体, 中枢神经毒性与心脏毒性较布比卡因低, 本研究按照等效止痛剂量设计, 采用0.125%左布比卡因或0.125%布比卡因持续硬膜外泵注对2010年4~11月在我院行骨科下肢手术120例患者作术后镇痛, 比较两药镇痛效果, 探讨左布比卡因在术后镇痛方面与布比卡因的差异。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择期行骨科下肢手术患者120例,无心、肝、肺疾病,ASA Ⅰ~Ⅱ级,已排除硬膜外麻醉禁忌者及已知或可疑对酰胺类局麻药过敏者。随机分为两组:左布比卡因组(Z组,n=60)接受0.125%左布比卡因+芬太尼3 μg/ml+氟哌利多25 μg/ml的术后镇痛治疗和布比卡因组(B组,n=60)接受0.125%布比卡因+芬太尼3 μg/ml+氟哌利多25 μg/ml术后镇痛治疗。硬膜外阻滞不全或硬膜外导管脱出者均除外。Z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24~63岁,平均46岁。B组男37例,女23例,年龄27~61岁,平均44岁。两组性别、年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麻醉方法所有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开通手臂静脉,平衡盐溶液10 ml/(kg•h)速度静脉滴入,300~500 ml,然后取左侧或右侧卧位,常规选择L2~3硬膜外间隙穿刺向上置管,头端置管3 cm后平卧,鼻导管给氧1~2L/min,监测HR、BP、ECG、SpO2。注入局麻药2%利多卡因3 ml试验量,确认在硬膜外腔后,两组患者分别用0.5%左布比卡因(Z组)或0.5%布比卡因(B组)硬膜外阻滞常规给药,使阻滞平面达T10维持术中麻醉。手术结束时留置硬膜外导管并同时开启镇痛泵,两组均以2 ml/h的速度维持硬膜外泵注,泵注时间48 h,然后拔除硬膜外导管。

    1.3观察指标观察记录术后6、12、24、48 h的各项指标: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0~10分,(0分为无痛,10分表示可能的最剧烈的疼痛);记录出现的局麻药与阿片类药物的副作用(呼吸抑制、镇静、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同时监测术后48 h内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

    1.4统计学方法数据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术中及术后镇痛情况Z组手术时间68~94 min,平均76 min;失血量为210~550 ml,平均355 ml;B组手术时间57~106 min,平均78 min;失血量为200~580 ml,平均345 ml,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镇痛质量均满意(见表1),术后4个时点的VAS评分B组和Z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不良反应两组均有3例(5%)皮肤瘙痒;5例(8.3%)患者恶心,无呕吐;两组均未出现呼吸抑制或过度镇静。B组1例(1.6%)患者术后6 h内出现低血压,收缩压<90 mm Hg,经快速输液后好转。

    表1两组术后不同时间VAS评分变化(均数+标准差)

    组别6 h12 h24 h48 hZ0.79±0.210.74±0.251.14±0.310.93±0.19B0.69±0.230.67±0.221.02±0.360.84±0.163讨论

    硬膜外镇痛是术后疼痛治疗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据报道硬膜外应用阿片类药物能增加局麻药的镇痛效应,减少局麻药用量,本方法采用低浓度局麻药左布比卡因或布比卡因复合相同剂量芬太尼持续硬膜外泵注,左布比卡因组、布比卡因组术后24 h、48 h的镇痛效果均满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左布比卡因属酰胺类药物, 是布比卡因的纯左消旋镜像体, 其血浆蛋白结合率和血液清除率高于布比卡因, 且分布容积低, 生物半衰期短, 对心脏和脑组织的亲和力低于右旋布比卡因和布比卡因[1]。动物实验也表明, R 体对心乳头肌Vmax的抑制要比S 体强, R 体阻滞后的恢复缓慢, 所需时间几乎是S体的2 倍; S 体即使发生毒性也易于恢复[2]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20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