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2年第27期 > 正文
编号:12325410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在脑梗死中的应用
http://www.100md.com 2012年9月25日 刘汉毅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探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在脑梗死中的应用。方法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份收治脑梗死148例,进行磁共振成像系统重建三维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图,观察白质纤维束损伤情况,对各组病例进行测量ADVAv值、FA值,并与健侧相应区进行比较。结果急性期48例中,白质纤维束变形移位18例;亚急性期71例,白质纤维束变形移位48例;慢性期29例,白质纤维束变形移位20例。结论通过常规MRI、弥散加权成像和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进行充分结合对脑梗死进行诊断,对病灶定位更准确,对白质纤维束损伤程度充分判断,通过对平均表观弥散系数、各向异性分数值观察能够对脑梗死更精确的临床分期。

    【关键词】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脑梗死;应用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疾病,具有高度的致残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MRI广泛应用对脑梗死诊断起到良好的帮助作用,随着MRI技术进步弥散加权成像(DWI)是对脑梗死进行定性、定位诊断的成像方法,弥散张量成像(DTI)更是在弥散加权成像技术上的进步,分析组织内水分子在三维空间弥散运动,是脑白质纤维束形态结构进行无创性活体研究方法[1]。为了能够更全面了解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在脑梗死中的应用,我们对此进行总结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份收治脑梗死148例,年龄45~84岁,平均年龄72.3岁。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2]要点中脑梗死诊断。按照发病时间分为急性期48例,亚急性期71例,慢性期29例,各组在年龄、性别、合并症上无显著差异性,临床具有可比性。

    1.2检查方法使用1.5 T磁共振成像系统(Avanto,Siemens,Germany)进行图像采集。DTI数据采集:重复时间(42)=4000 1118,回波时间(TE)=87 ms,矩阵=128 X 128,层厚=40 mill, b值=1000 s/mm.2;使用GE公司Advantage Windows工作站进行图像分析及DT1图像处理,重建三维彩色编码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图(DTT)。重建各向异性分数(FA)图、平均表观弥散系数(AD6Av)图。

    2结果

    通过重建三维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图观察,急性期48例中,白质纤维束变形移位18例、有纤维局部缺损10例,白质纤维束正常无明显异常改变20例;亚急性期71例,白质纤维束变形移位48例、有纤维局部缺损12例,白质纤维束正常无明显异常改变11例;慢性期29例,白质纤维束变形移位20例、有纤维局部缺损4例,白质纤维束正常无明显异常改变5例。对各组病例进行测量ADVAv值、FA值,并与健侧相应区进行比较,具体见表1。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772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