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2年第29期 > 正文
编号:12318484
生活方式干预对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影响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0月15日 徐素华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探讨生活方式干预对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诊治的符合入选标准2型糖尿病患者169例,为干预组89例、常规组80例,观察两组效果。结果 对两组病例进行干预前、干预后(6个月)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脂进行检测并比较,干预组、常规组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饮食控制是控制高血糖首要内容,对食物进行控制及食物选择占重要位置。 运动控制血糖及体重要求运动有一定强度,强度计算简单方法为运动中脉率达到170—年龄;也可以采取个体自我感觉法,即运动后肌肉轻度酸痛,经休息后恢复,并且次日身体有力,精神良好为运动量适宜;若运动后出现心慌、胸闷、大汗,经休息后自身感觉劳累不适为运动量过大。生活方式干预可以帮助肥胖糖尿病患者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控制体重、降低血糖、纠正机体代谢失衡、防止糖尿病并发症发生,遏止糖尿病发展进程。

    【关键词】 生活方式干预;肥胖;2型糖尿病;血糖;影响

    2型糖尿病是由于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形成胰岛素分泌相对、绝对不足及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形成的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综合征候群[1];随着社会老龄化、生活方式变化糖尿病患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肥胖更是导致2型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因素,针对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可以显著降低血糖,作者就此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及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均符合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2]:空腹血糖(FPG) ≥7.0 mmol/L,或餐后2 h血糖(2 hPG)或随机血糖≥11.1 mmol/L;肥胖诊断标准:BMI=体质量(kg)/身高的平方(m2),依据亚太地区成人肥胖标准BMI>25为肥胖。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诊治的符合入选标准2型糖尿病患者169例,其中男109例,女60例,年龄41~80岁,平均65.3岁;病程6个月至2年;将169例入选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干预组89例、常规组8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疾病程度上无差异,具有临床可比性。

    1.3 方法

    1.3.1 常规组 在常规应用降糖药物同时,不进行严格的生活方式干预。

    1.3.2 干预组 依据患者体重、血糖、心肺及其他重要脏器功能制定详细周密的个体化生活方式干预;饮食控制:首先确定每日需要总热量,对每天所需主副食热量进行计算,按早餐(总量1/5)、中餐(总量2/5)、晚餐(总量2/5)严格分配;

    运动疗法:制订个体化运动方案,采取步行、骑车、爬楼梯、游泳、太极拳、健身操等有氧中、低强度耐力运动,并且要具有趣味性、可行性、组合方式等利于患者坚持;运动从小量开始,逐渐增加运动量,每次运动大于30 min,2次/d,也可将单次运动量进行分解,同样能够达到单次运动效果。

    1.3.3 观察内容 对两组病例进行干预前、干预后(6个月)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脂进行检测并比较。

    1.3.4 统计学方法 用SAS 3.0软件,数据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病例均得到随访,进行干预前、干预后(6个月)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脂进行检测并比较,具体见表1。

    3 讨论

    2型糖尿病饮食控制是控制高血糖首要内容,对食物进行控制及食物选择占重要位置[3];高食物血糖生成指数食物是指血糖生成指数>70,这些食物具有吸收率高、消化快、葡萄糖释放迅速,使糖进入血液后峰值高,如面粉容易消化、吸收糖生成指数高;低食物血糖生成指数食物是指血糖生成指数<55,可以在肠道内较长时间停留,吸收率低、消化慢、糖释放缓慢、糖进入血液后峰值低,如豆类食品不容易被消化、吸收糖生成指数低;燕麦、豆类等含有大量粘性纤维,增加了肠道内容物的粘性,从而起到降低了淀粉和消化酶相互作用,减慢糖的吸收。

    骨骼肌在运动过程[4]中可以直接摄取和利用血液中葡萄糖,对胰岛素转运血糖活性提高,运动后肌细胞肌糖原合成增加,减少了胰岛素抵抗,增加了骨骼肌细胞转运和利用葡萄糖的能力;运动可以增强脂肪细胞酶活性,促进对脂肪分解,消除多余脂肪,控制体重,减少胰岛素抵抗。

    运动控制血糖及体重要求运动有一定强度[5],强度计算简单方法为运动中脉率达到170—年龄;也可以采取个体自我感觉法,即运动后肌肉轻度酸痛,经休息后恢复,并且次日身体有力,精神良好为运动量适宜;若运动后出现心慌、胸闷、大汗,经休息后自身感觉劳累不适为运动量过大。

    通过对两组病例观察,干预组在体重指数、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等方面显著优于常规组,效果显著;总之,生活方式干预可以帮助肥胖糖尿病患者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控制体重、降低血糖、纠正机体代谢失衡、防止糖尿病并发症发生,遏止糖尿病发展进程。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474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