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2年第29期 > 正文
编号:12318627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中膜厚度的观察及药物对其的影响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0月15日 申向东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中膜增厚情况及贝那普利对其的影响。方法 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期间,我院诊治的60例高血压患者,停止使用降压药物,经过5个药物洗脱期后,每天口服5~20 mg的贝那普利,治疗3个月后,同期选用60例正常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对两组的颈动脉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率,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 治疗前,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患者颈动脉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率明显升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中膜厚度和斑块形成率明显减轻,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血压容易诱发颈动脉中膜增厚及其斑块形成,贝那普利对高血压患者具有保护作用。

    【关键词】 高血压;颈动脉中膜厚度;斑块;贝那普利

    高血压作为临床上极为常见的内科疾病之一,近年来也成为中老年患者的基础性疾病,常并发多器官组织的损伤,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1]。本研究中,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期间,我院诊治的60例高血压患者,停止使用降压药物,经过5个药物洗脱期后,每天口服5~20 mg的贝那普利,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期间,我院诊治的60例高血压患者,同期选用60例正常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6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44.0~84.5岁;60例高血压组患者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44.5~84.0岁。在年龄、性别方面,两组患者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颈动脉超声检查方法 采用惠普IMAGE POINT 2410型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调整为7.5~10 MHz,测量双侧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动脉分叉处(BIF)的中膜厚度,IMT大于0.9 mm,认为中膜增厚,当大于1.3 mm,认为斑块形成。

    1.3 观察指标 停止使用降压药物,经过5个药物洗脱期后,每天口服5~20 mg的贝那普利,治疗3个月后,测量双侧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动脉分叉处(BIF)的中膜厚度,并对颈动脉中膜厚度(IMT)进行评估,同时,对斑块形成率,进行观察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中膜厚度(IMT)比较 治疗前,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患者颈动脉中膜明显增厚,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中膜明显变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斑块形成率比较 治疗前,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患者斑块形成率明显升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高血压患者斑块形成率明显减轻,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据报道,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明显增高,这可能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生理变化有关[2]。血压升高时,动脉壁的切应力、周期性张力均增高,颈动脉中层平滑肌细胞合成胶原增加,从而导致颈动脉中膜增厚[3]。本研究中,治疗前,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患者颈动脉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率明显升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充分证实了上述理论观点,所以,高血压患者更容易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

    贝那普利作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S)抑制剂,很大程度上缓解血管紧张素II导致的血管重构,并且还具有降压作用,减少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生、肥厚,以及迁移,减少炎性细胞的浸润,稳定脂质斑块,改善内皮细胞功能,发挥稳定纤溶系统,达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功效[4]。本研究中,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中膜厚度和斑块形成率明显减轻,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充分表明贝那普利作为长效机制药物,具有抑制血管重构、抗动脉粥样硬化等功效。

    综上所述,血压升高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改变,容易诱发颈动脉中膜增厚及其斑块形成,增加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率,而贝那普利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对高血压患者发挥保护功效。

    参 考 文 献

    [1] 刘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血压水平及变异性间关系的研究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338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