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2年第29期
编号:12318680
浅谈阳黄与阴黄的中医辨析与中药治则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0月1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第29期
     阳黄,黄疸两大类型之一。见《景岳全书·黄疸》。多因感受外邪,湿热侵及肝胆,胆热液泄,外渗肌肤所致。症见发热口渴,身目呈橘黄色,小便黄如浓茶汁,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大便秘结,腹胀胁痛,苔黄腻,脉弦数等。治宜清利肝胆湿热为主。方如茵陈蒿汤、栀子檗皮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大柴胡汤等;药如金钱草、垂盆草、半枝莲、五味子、板蓝根、田基黄等,均可随症选用[1]。

    阴黄,因阳黄日久转化,或因脾阳不振,寒湿内蕴,或因过服寒凉所致。《景岳全书·黄疸》:“凡病黄疸而绝无阳证阳脉者,便是阴黄”。症见身目萎黄晦暗,胃呆腹胀,神疲乏力,胁肋隐痛,小便短赤,大便不实,舌淡苔腻,脉沉细迟等。治宜调理脾胃,温化寒湿。方如茵陈五苓散、茵陈术附汤、茵陈四逆汤等加减。

    阳黄与阴黄合称为黄疸,他们的病因、病机是同源的,只是临床症状表现不同,阳黄日久转化为阴黄。

    1 病因

    黄疸主要是感受湿热疫毒,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经致胆液不循常用道而外溢所致。

    1.1 感受外邪 外感湿热疫毒,内阻中焦,而致脾胃运化失职,湿热交蒸于肝胆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25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