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2年第29期 > 正文
编号:12318519
Dieulafoy病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0月15日 吴冬梅 刘毅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观察Dieulafoy病(DL)内镜特点,提高对DL的认识。方法 选择2005年11月至2010年5月本院发现的13例DL患者内镜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DL主要临床表现是上消化道出血,可见于各年龄段,男性多见,40~60岁多发。少有前驱症状或溃疡病史,突然发病,周期性发作,出血隐匿,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结论 DL可发生于消化道任何部位,胃贲门下方多见,胃镜检查可明确诊断。

    【关键词】 Dieulafoy病;动脉破裂出血;消化道出血

    Dieulafoy病(DL)又称黏膜下恒径动脉破裂出血,是一种罕见的消化道严重出血原因之一。该病出血凶险,常短时间内出现休克而死亡,确诊有赖于内窥镜,但由于检查内窥镜时机不同,小的病灶愈合,镜检结果往往阴性。故需反复内窥镜检查方可确诊。本文就本院发现的13例DL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11月至2010年5月本院发现的13例DL患者,男10例,女3例,男:女比为3.3∶ 1,平均50岁。既往胃大切3例,肝硬化1例,饮酒2例,无诱因7例。

    1.2 发病诱因 饮酒2例,过劳2例。

    1.3 临床症状 均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呕血3例,便血8例,失血性休克1例,呕血伴便血1例。血红蛋白40~73 g/L,输血400~1000 ml。

    1.4 诊断标准 Christoopoher等提出内镜诊断DL标准:①活动性出血,其周围黏膜正常或有小范围(小于3 mm)浅表黏膜损害。②正常黏膜或小范围浅表损害的黏膜中间有出血或未出血的血管突起。③正常黏膜或小范围浅表损害的黏膜上附有新鲜牢固的血凝块。

    2 结果

    2.1 病灶部位 13例患者急诊胃镜检查,胃镜下见小的黏膜缺损,中央见血管突起,有渗血或血凝块附着。贲门下方3例(前壁1例,小弯侧2例),胃体下部1例,球6例,胃大切吻合口3例(吻合口空肠侧2例,胃侧1例)。

    2.2 其中1例3个月前因反复出血行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术。再出血时出现失血性休克,急诊胃镜检查,未见食管静脉曲张,但见贲门下方胃体上部前壁见一血管突起,血凝块覆着。

    3 讨论

    DL是一种血管畸形,可见于各年龄段,多见于男性,男女比例约为3∶ 1,尤以40~60岁多见。随着发病年龄增长,机体自我修复能力下降,血管顺应性降低,易致动脉硬化破裂。本组平均年龄50岁,男10例,女3例,少有前驱症状或溃疡病史,突然发病,周期性发作,出血隐匿,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DL发病率文献报道0.3%~6.7%, 出血异常凶猛,短时间见即可造成失血性休克及死亡,且可反复发作。本组DL发病率2.2%(13/5800)。

    DL可发生于消化道任何部位(如食管、胃、空肠、回肠、结肠等),75%~95%位于距贲门口6 cm以内的胃小弯侧,即胃左动脉支配区域,极少数位于胃肠道其他部位。本组贲门下方例数较少,可能观察例数较少有关。

    DL镜下表现有:①活动性的动脉喷血或微小搏动性血流,出血灶周围有小范围的浅表黏膜缺损。②小而浅的缺损黏膜或正常黏膜中出现的血管突起,可伴或不伴活动性出血。③新鲜血凝块牢固地附着在浅表缺损黏膜或正常黏膜。

    发生于小肠的DL,可采用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宜在活动性出血时进行,但多为阴性,且与造影时机有关。另外可采用放射性核素显像。

    急诊内镜检查是目前诊断DL的首选方法,但仍有较高的漏诊、误诊率,分析原因有:①检查者对本病缺乏认识。②病灶小,部位隐匿。③出血量大时,胃内大量积血或血凝块掩盖病灶。④发生于少见部位,如小肠。本组13例患者均急诊行胃镜检查,胃镜检查确诊11例(84.6%)均为高年资内镜医师检查,漏诊2例(15.4%)均为低年资内镜医师检查,故准确诊断还要依靠内镜医师对本病足够的认识和经验。

    内镜诊断的体会有:①对于间歇性、反复发作、少有消化道症状,且间歇期镜下黏膜正常的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宜反复查胃镜。②病灶多位于贲门下方小弯侧,除应仔细观察胃底贲门部位外,应重视胃内不典型部位及其他部位,如吻合口、空肠等。③少数出血发病初非喷射性或可见渗血,国外报道有开始呈裂隙状黏膜下出血,而后发生喷射性大出血者。④常规胃镜检查必须检查十二指肠降部,以免遗漏。

    DL内镜治疗方法为首选方法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694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