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2年第30期 > 正文
编号:12318175
临床上应用低分子肝素的护理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0月25日 陈红珍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临床应用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45例住院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前后护理。结果 45例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后,无一例发生并发症。结论 临床上使用低分子肝素掌握正确的注射方法,密切观察病情,确保无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应用;护理

    低分子肝素是近年在临床广泛应用的抗血栓药物,其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疗效显著,不需监测凝血时间,安全有效,方便,不易引起出血,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症。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心肌梗死,脑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肝脏疾病等多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但出血仍是应用低分子肝素最常见的并发症。护士在使用过程中除了应向患者充分说明药物的作用及用药的必要性,同时应掌握正确的注射方法,密切观察病情,尽量减少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现将我科应用低分子肝素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2月至2012年4月住院患者45例,其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40~89岁。观察病情:由于患者多为高龄且长期卧床,患者及家属又无相关医学常识,因此护士操作前应向患者及家属充分讲述低分子肝素的作用及该药物的必要性,取得理解和信任,同时告知患者意识、语言、肢体活动情况,以便了解治疗效果。同时要观察皮肤黏膜、注射部位,大小便的颜色,发现异常及时告诉医护人员,取得患者的配合,减少患者和家属的恐惧和不安心里。

    1.2 掌握正确的注射部位和方法 患者取平卧位,抽取药液,注射时不必排气,针筒留有0.1 ml空气,注射时针头朝下,空气弹至药液上方即可,此时针筒内的空气正好将药液全部注入,保证了剂量的准确,又避免了针尖上的药液对局部的刺激,可减少局部淤血。注射部位腹部脐周上下5 cm,左右10 cm(脐周1 cm除外),注射方法 笔式进针法,消毒后左手食指拇指以5~6 cm距离捏起皮肤形成一褶皱,右手以笔式在皮褶顶部进针。这样皮下组织损伤较小,引起出血的概率也大大减少[1],按压时间大约3 min,力度以皮肤下陷1 cm为准,不可揉搓。闫逸生等[2]还主张仅行左下腹皮下注射,考虑腹腔脏器的解剖位置的关系,左下腹较右下腹不易伤及脏器,相对安全。宋小波[5]总结临床经验得出,理想的注射部位是仰位,脐上下5~7 cm中心线两侧腹壁的皮下组织,此处的脂肪层比较松弛,易于捏起。开月梅等[6]研究了一种独特的皮下注射方法:以患者脐部为中心,作“十”字线将腹部分成4个象限,每个象限顺时针方向上下错开,标上ABCD4个不同部位,注射时患者的腹壁从左向右,自上而下4个象限顺时针轮换注射,可有效减少皮下出血的发生。用药期间腹部皮肤不可热敷,注射过程不能太快,做到12 h给药一次,保证血药浓度,以达到持续抗凝作用。

    1.3 观察不良反应 经常巡视患者,密切观察意识和血压的变化,国内有报道[3]在应用低分子肝素过程中发生脑出血的病例,提示护士应用低分子肝素的过程中要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及早发现脑出血。注意有无皮肤及消化道出血倾向,如黑便、牙龈出血,皮肤青紫瘀斑等。用药时间与出血也有一定的关系,国外报道使用低分子肝素6 d大出血发生率为0.7%,14 d为1.3%。国内冯丽芬[4]报道4例患者注射低分子肝素后发生严重出血的情况,用药时间超过10 d,因此,对用药时间超过7 d的患者应加强病情观察,防止严重出血的发生。

    2 结果

    本组45例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后无一例发生出血现象。

    3 讨论

    低分子肝素具有明显的抗Ⅹa因子活性,对凝血酶的灭活作用很小,对体内外血栓的形成有抑制作用,皮下注射生物利用度100%,虽然对血小板影响较小,较少发生出血等不良反应,建议用药期间仍要注意对出血不良反应的观察和护理。因此,低分子肝素对APTT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并且由于低分子肝素有良好的量效关系,故在临床中没有必要进行凝血功能检测。在应用过程中我们应综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途径及方法,尽可能地局部皮下出血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疗效。

    参 考 文 献

    [1] 许秀丽,朱秀勤,邢攸红,等.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局部压迫时间与皮下出血关系的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5—7.

    [2] 闫逸生,张秀英,李耿,等.肝素钠皮下注射法不同部位对抗凝作用的影响.临床军医杂志,2000,28(2):66.

    [3] 陈富荣,吴彦.低分子肝素诱发脑出血1例.中国医药导刊,2002,5:381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14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