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2年第30期 > 正文
编号:12318067
20例踝关节内固定后关节被动活动的临床评估(1)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0月25日 李世怀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评估踝关节内固定术后给予被动关节活动的作用。 方法 将2011年10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20例双踝、三踝骨折伴移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0例,观察组1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解剖复位、内固定,术后对照组给予石膏外固定,术后观察组立即给予患者持续被动活动(CPM)。 结果 20例患者均按照AOFAS评估疗效,对照组得分65~105 分,平均 (85.0±8.6)分,其中发生骨性关节炎的征象6 例,1 例症状较重。观察组得分(87~100分),平均(96.3±4.4)分,其中发生骨性关节炎的征象 2 例。结论 CPM作为踝关节功能恢复的有效途径,可用于踝关节骨折复位、内固定后,帮助患者快速恢复踝关节正常活动度,可使术后早期关节退行性改变的发生率明显减少。

    【关键词】 双踝骨折;三踝骨折;踝关节; CPM

    踝关节骨折已成为最常见的骨关节内骨折之一。近年来踝关节骨折日渐增多,多由交通、工伤事故引起,双踝、三踝骨折非常常见,且易继发创伤性关节炎,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和患足的功能。手术治疗是此种移位性骨折的最佳方案[1~3],但目前尚鲜有学者报道踝关节骨折术后 CPM 机的应用研究。对2011年10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20例双踝、三踝骨折伴移位患者解剖复位、内固定,术后10例行 CPM, 10例给予石膏外固定,对比两组患者3 周后的疗效,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20例双踝、三踝骨折伴移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0例,观察组1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解剖复位、内固定,术后对照组给予石膏外固定,术后观察组立即给予患者持续被动活动(CPM)。对照组男7例,女3例;年龄20~70岁,平均(40.8±6.8)岁。3例为左踝骨折,7例为右踝骨折;其中双踝骨折4例,三踝骨折6例。按 Weber 和 Danis分型[4],1 例A 型,4例B 型,5例C 型。观察组男6例,女4例;年龄 19~66岁,平均(40.5±7.8)岁。4例为左踝骨折,6例为右踝骨折;其中双踝骨折5例,三踝骨折5例。按 Weber和 Danis分型:2例A型,2例B 型,6 例C 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仰卧位,进行腰硬联合麻醉,术者自行牵引,使用小关节器械及2.7 mm 的踝关节镜前内侧及前外侧30°入路, 清除关节内淤血后,进行踝关节检查,清理脱落软骨及游离骨折碎片,摘除单纯撕脱性小骨块。内踝骨折患者,应将骨折块自内踝尖向外上方推移, 镜下可见关节面平整,骨折端复位分离,自内踝尖用2.0 mm 克氏针钻入骨折处固定。如发现误入关节腔,应重新固定,镜下观察关节面平整、骨折端复位情况。

    对于 B、 C 型骨折, 应在关节镜下先复位内踝、 再切开复位外踝骨折,镜下进行踝穴及下胫腓关节观察复位情况,防止踝穴过窄[5],加用 AO 螺钉固定。

    对照组术后用石膏托固定 3周,伤肢应扶拐不负重行走,指导患者早期锻炼踝、 趾关节功能,在8 ~10 周后,逐步负重行走。观察组术后应立即进行CPM,锻炼3 周,>8 h/d。起始运动幅度为跖屈 10°、背屈 5°。 术后 2 周内,应循序渐进地进行活动度调整,以达到关节最大活动度。

    1.3 评价指标 采用 AOFAS 评分进行疗效评估[6]。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随访时间3~5 年,平均 4.1 年。对照组按 AOFAS评分,得分(65~105)分,平均 (85.0±8.6)分,其中发生骨性关节炎的征象6 例,1 例症状较重,1 例形成深静脉血栓,给予低分子量肝磷脂2 个月后患者痊愈。2 例轻度表皮伤口感染,1例深度伤口感染,二者均给予抗感染治疗。冠状面活动度(内外翻)30°~50°,平均(35±6.5)°。矢状面踝关节活动度(屈伸)20°~60°,平均(30±10.1)°;观察组按 AOFAS 评分,得分(87~100分),平均(96.3±4.4)分,其中发生骨性关节炎的征象 2 例。1 例诉剧烈运动后踝关节中度疼痛,1 h 后可自行缓解;1 例术前骨折移位伴下胫腓关节脱位。踝关节的冠状面(内翻外翻)活动度45°~55°,平均(49±3.2)°。矢状面活动度(屈伸)为 30°~70°,平均(51±8.5)°。

    经统计学分析,比较AOFAS评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踝关节冠状面上的内外翻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矢状面上的关节屈伸活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踝关节是人体最大的负重屈戌关节,运动时踝关节支撑的重量是体重的6~8倍,当运动失衡时,踝部韧带损伤甚至骨折极易发生。无论何种类型骨折,治疗均要求距骨体的鞍状关节面与胫骨下端踝穴吻合一致,而且内、外踝应恢复正常的生理斜度,达到解剖复位。

    手术治疗是移位性骨折的最佳方案,因此,做好手术时机的选择,可提高治愈率,如开放性损伤应进行急诊手术。对有张力性水疱、软组织肿胀严重且暂不能手术的患者,应固定患肢采取对症治疗,当软组织条件改善,肿胀消退后再行手术。对于闭合性骨折脱位,如没有手术禁忌证尽量在8 h内进行手术,手术可使血肿减轻,缩短治疗时间。对于踝关节骨折患者,一般采用克氏针、螺钉、钢板或张力带固定[7]。近年来,已广泛应用可吸收螺钉、钛合金的螺钉和钢板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912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