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2年第30期 > 正文
编号:12318087
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0月25日 杨帆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探讨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高危因素及相关临床分析。方法 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期间,我院诊治的80例肠道病毒感染患儿,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0例肠道病毒感染患儿中,40例血肌酶中乳酸脱氢酶LDH、α—羟基丁酸脱氢酶HBDH升高;37例中性粒细胞低于50%,43例中性粒细胞高于50%;25例白细胞计数为(6.5~1.0)×109/L,55例白细胞计数为(10.1~25.0)×109/L。经过综合对症治疗后,79例治愈出院,1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对于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应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并且切断传播途径,避免爆发性流行,针对高危因素,制定防控措施,降低发病率。

    【关键词】 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高危因素;临床分析

    肠道病毒感染好发于夏秋季节,新生儿作为易感人群,其发病率明显较高。导致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病原体主要有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 COX)、埃可病毒(ECHO virus),以及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等,主要传播途径为口和呼吸道,也可以通过产道、羊水,以及胎盘等途径被感染[1]。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型、中和抗体情况、病毒的毒性,以及入侵途径等,都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2]。本研究中,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期间,我院诊治的80例肠道病毒感染患儿,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期间,我院诊治的80例肠道病毒感染患儿,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2~30 d,其中早产儿8例,足月儿72例。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发热,体温在37.7℃~39.6℃之间波动。

    1.2 辅助检查结果 80例肠道病毒感染患儿中,40例血肌酶中乳酸脱氢酶LDH、α—羟基丁酸脱氢酶HBDH升高;37例中性粒细胞低于50%,43例中性粒细胞高于50%;25例白细胞计数为(6.5~1.0)×109/L,55例白细胞计数为(10.1~25.0)×109/L。

    1.3 治疗方法 给予丙种球蛋白、三代头孢类抗生素、抗病毒、营养支持,以及物理降温等综合治疗。

    2 结果

    80例肠道病毒感染患儿中,经过综合对症治疗后,79例治愈出院,1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3 讨论

    肠道病毒有较多类型,是人类致病微生物中相对比较常见的种类之一。肠道病毒好发于夏秋季节,国内文献多次报道爆发性流行,并且多为院内获得性感染,而院外获得性感染的相关文献报道很少。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中,最常见的病毒为柯萨奇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可以在任何年龄段发病,但新生儿的免疫力相对低下,不能抑制病毒的复制,所以,很容易被感染,其感染率高达13%左右[3]。很多时候,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患儿的体内分离的病毒株,与同一时间段社区流行的病毒株一致,表明在新生儿与医护人员,以及亲属间,存在严重的交叉感染,从而导致肠道病毒的爆发性流行,严重威胁着患儿的生长和发育,甚至危及生命。

    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可以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可以导致脑炎、心肌炎、脑膜炎,以及新生儿败血症等严重疾病,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4]。根据脑脊液、体液中病毒株的检测,对本病进行确诊。据报道,脑脊液和粪便的病毒株的检出率分别为43.9%和70.8%,表明粪便的阳性率相对较高。如果单纯粪便样本中分离出病毒株,而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还不能确诊为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多以发热为首发症状,或伴有肝功异常、心肌损伤、脑膜炎,以及肺炎等多器官受损的临床表现[5]。新生儿以发热为首发临床症状,但没有严重神经系统症状,也建议患者早期常规进行脑脊液检查,同时进行肠道病原学检查,既能排除化脓性脑膜炎,做出鉴别诊断,又能指导进一步的治疗。临床症状比较严重的肠道病毒感染患儿可能出现心力衰竭、休克等表现,并于短期内死亡,本研究中,1例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患儿由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最终治疗无效死亡。

    只要给予及时、有效的对症处理,肠道病毒感染的预后相对较好,本研究中,80例肠道病毒感染患儿中,经过综合对症治疗后,79例治愈出院,也证实了上述理论观点。一般情况下,经过支持治疗后,脑脊液在5~7 d恢复正常。肠道病毒感染的预后效果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病毒的毒性有关,丙种球蛋白的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效果相对较好。有些患儿临床症状不典型,入院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待患儿出现休克症状后,心、肝、肾等组织已经出现明显异常,这时再进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甲强龙冲击疗法,往往由于患儿病情危重,最终导致死亡。

    总而言之,对于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应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多数院外获得性感染临床症状相对较轻,疗效相对较好,但需要切断传播途径,避免爆发性流行,加强相关检查,针对高危因素,制定防控措施,降低发病率。

    参 考 文 献

    [1] 钱素云. 肠道病毒71感染流行对我国儿科急救专业的影响.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5):453—455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75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