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2年第32期 > 正文
编号:12327680
浅谈黄芪配伍药对应用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1月15日 朱兴善 王欣 刘艳梅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观察黄芪配伍药对的临床疗效,方法 黄芪配地龙、浮小麦、小茴香、防已分别治疗慢性肾炎、自汗证、小便不禁、水肿。结果 黄芪配伍药对的疗效满意。

    

    1 黄芪配伍地龙治疗慢性肾炎

    慢性肾炎的发病机制,中医认为是脾肾气虚,致脾之散精输布,存精浊功能失常,肾的固涩之功失常,造成清浊不分,清气不升,精微下泄,水谷精微不能固藏而发为蛋白尿;肾气虚损,开合失常,肾失调节水液之功,膀胱气化不利,水液和阴浊排泄不畅,逆泛中州,脾制水无力,任水横溢,发为水肿,故治疗以健脾益肾势在必行,其次慢性肾炎患者很大一部分在罹病前有感染史,蕴生热毒,湿热毒邪由营血侵袭肾脉,从而损伤肾气,肾精不固,精气外泄,阴阳失衡,水液运化失调,水湿泛滥而发为肾炎,故治疗过程中,解毒自然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再次,慢性肾炎日久,肾小球部分萎缩,形成纤维化,可见局灶性增生或硬化,此种病理变化,从中医角度可认为是瘀血证,同时血尿和尿中红细胞是脉络损伤引起的出血,其离经之血未能及时排出,久而久之也会形成瘀血,故确立活血化瘀的治则亦是必不可少的,固祛瘀才能推陈出新,促进新陈代谢,使气血通畅,五脏平和,恢复机体的生理功能,基于上,健脾益肾解毒、化瘀为其治疗总则,而黄芪配地龙,组成其治则的基本结构。如治包某,女,43岁,2011年11月就诊,患慢性肾炎3年,尿常规,尿蛋白3+,潜血2+,乏力、腰痛、大便稀,面浮,咽红肿痛、舌淡暗,苔白腻,脉细无力,证属脾肾气虚,热毒内蕴夹瘀。治法:健脾补肾、解毒化瘀。处方:黄芪30 g、地龙15 g、双花15 g、连翘10 g、生地15 g、当归15 g、川芎10 g、白茅根25 g、白花蛇舌草20 g、茯苓15 g,每天1剂,水煎,分2次,随症加减,共服2月,患者症状基本消失,尿化验,基本正常。

    按:方中黄芪健脾益肾,解毒利水,为君药;地龙,活血通络,为臣药。两者配伍,共奏健脾补肾,解毒化瘀之功。

    2 黄芪配浮小麦治疗气虚自汗证

    气虚自汗是由于劳逸不均,过度的疲乏劳累,加之饮食失于调理,造成肺脾气虚,因而引起自汗,称之为气虚自汗。中医学认为其病机是因外感、饮食不节,劳倦等原因造成肺脾气虚,而致营卫不固,津液妄泄。肺主气属卫,肺气不足之人,肌表疏松,腠理不固而汗自出。明·王肯堂《证治准绳·自汗》说:“成肺气微弱,不能宣行荣卫而津脱者。”而黄芪入手太阳肺经,足太阳脾经,有补肺固表,补脾益气之功。《本草备要》说:“黄芪,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温分肉,实腠理。”《本草正义》说:“黄芪,补益中土,温养脾胃,凡中气不振,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显,其皮直达人之肤表肌肉,固护卫阳,充实表分,是其专长,所以表虚诸病,最为神剂。”而浮小麦,功能养心敛汗,可治各种虚汗。《本草纲目》说:“浮小麦,甘,咸,寒,无毒,益气除热,止自汗盗汗,骨蒸虚热,妇人劳热。”与黄芪配伍,可达到益气固表止汗之功。如治朴某,女,45岁,教师。2011年8月就诊,连续半年,周身汗出,动则加重,气短乏力,懒言,易感冒,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虚缓,证属肺脾气虚,卫表不固。治法:补益脾肺、固表止汗。处方:黄芪35 g、浮小麦35 g、白术15 g、桂枝15 g、白芍15 g、大枣10 g、乌梅15 g、麻黄根15 g、牡蛎30 g、防风6 g、党参20 g、内金15 g,1剂/d,水煎,分2次口服,随症加减,连续服1月,症状消失。

    按:方中黄芪补益脾肺,益气固表,为君药;浮小麦养心敛汗,为臣药,助黄芪达到固表止汗之功。

    3 黄芪配小茴香治疗小便不禁

    小便不禁,是指在清醒状态下不能控制排尿,而尿液自行排出的病症。在临床上,小便不禁多见于老人、妇女及病后。但总因脏气虚衰,气化不固,引起膀胱失约而发病。中医认为,小便不禁的病因病机有虚寒,火邪,血少、气虚等。其中下焦虚寒和肺肾气虚为多。正如《诸病源候论·小便不禁候》说:“小便不禁者,肾气虚,下焦受冷也。肾主水,其气下通于阴,肾虚下焦冷,不能温制其水液,故小便不禁也。”说明小便不禁多为下焦虚寒,肾气虚所致,而黄芪配小茴香正中其小便不禁之病机,效好。如金某,女,71岁,2012年3月就诊,小便不禁已一年余。尿意频急,时有溺自遗或不禁。面晄气短,咳嗽,或快走时均小便不禁,甚至听流水声亦小便自溢,身疲乏力,舌淡红,脉虚软无力,证属肺脾气虚之小便不禁。治法:补益肺脾,温肾缩尿,处方:黄芪50 g、小茴香20 g、党参15 g、白术15 g、覆盆子15 g、龙骨25 g、牡蛎25 g,莬丝子15 g、金樱子15 g,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口服,随症加减,连续服1月,症状消失。

    按: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健脾补肾,为君药,并配以小茴香温肾缩尿,为臣药。《开宝本草》说:“小茴香、主膀胱,肾间冷气。”《药品化义》说:“小茴香,气香,味辛、性温、气厚而味薄,入肾、肝、膀胱三经,辛香能散邪、性温能祛寒,气厚能沉下,专治肾、膀胱下部……”

    4 黄芪配防已治疗肺脾肾气虚之水肿

    水肿,是因感受外邪,劳倦内伤,或饮食失调,使气化不利,津液输布失常,导致水液潴留,泛溢于肌肤,引起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临床特征的病证。是临床上较常见的病证。水肿的病机,历代医家多从肺、脾、肾三脏加以阐述分析,其中以《景岳全书·肿胀》论述扼要,如:“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说明肺肾之间,若肾水上泛,传入肺,而使肺气不降,失去通调水道的功能,可以促使肾气更虚,水邪更盛。相反,肺受邪而传入肾时,亦能引起同样结果。同时,脾肾之间,若脾虚而不能制水,水湿壅甚,必损其阳,故脾虚的进一步发展,必然导致肾阳亦衰;如果肾阳衰微,不能温养脾土,则可使水肿更加严重。因此,肺脾肾三脏与水肿之发病,以肾为本,以肺为标,而以脾为制水之脏,实为水肿病机的关键所在,黄芪为补肺脾肾的要药,配防已组成健脾补肾利水的重要结构。如治权某,女,63岁,于2012年4月就诊,面、四肢均浮肿,晨起明显,乏力,周身酸楚沉重,面浮晄白,食少、腹胀,四肢不温,腰痠,尿少舌淡、苔白腻,脉细弱无力,证属肺脾肾气虚之水肿,治则宣肺健脾,补肾利水。处方:黄芪30 g、防已15 g、大腹皮15 g、陈皮12 g、白术15 g、茯苓皮25 g、桂枝15 g、杜仲15 g、川牛膝15 g、浮萍10 g、党参20 g、石韦20 g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945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