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3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2346750
急性感染性腹泻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月15日 杨乐 赵建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感染性腹泻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方法 我院急性感染性腹泻患者的大便标本,分离、培养致病菌种群,并进行药敏试验,分析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结果 400份大便标本中,检出160株致病菌,分离率为40.00%,其中志贺菌属54株、产肠毒素大肠杆菌24株、假单胞菌20株、弗劳地枸橼酸杆菌16株,气单胞菌属、沙门菌属、类志贺邻单胞菌各9株,变形杆菌、产气杆菌、臭鼻克雷伯杆菌各6株,以及枸橼酸杆菌1株。多数致病菌对亚胺培南和喹诺酮类抗生素较为敏感,对氨苄西林、羧苄西林、呋喃唑酮、氯霉素、复方磺胺甲嘿唑等存在耐药性。结论 志贺菌属、产肠毒素大肠杆菌是急性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是治疗的首选药物。

    【关键词】

    急性感染性腹泻;病原菌;分布;耐药性

    急性感染性腹泻作为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消化道感染性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导致其致病的病原菌相对较多,而多数为细菌感染[1]。本研究中,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期间,我院急性感染性腹泻患者的400份大便标本,分离、培养致病菌种群,并进行药敏试验,分析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期间,我院急性感染性腹泻患者的400份大便标本,其中男250例,女150例。患者24 h内大便次数3次及以上,并伴有性状变化。

    1.2 菌株分离、培养方法 将大便标本接种于碱性蛋白胶、TCBS琼脂,以及血琼脂平板上,37℃放置4 h,随后将培养液上的单个可疑菌落,分别接种于克氏双糖铁培养液,进行初步鉴定。

    1.3 药敏试验方法 以大肠埃希菌ATCC25922,作为药敏质控菌,对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选取12种抗菌药:氨苄西林(AMP)、羧苄西林(CBPC)、头孢呋辛(CXM)、头孢噻肟(CTX)、庆大霉素(GM)、阿米卡星(AMK)、氯霉素(CHL)、萘啶酸(NAL)、诺氟沙星(NFLX)、环丙沙星(CIP)、呋喃唑酮(FUR),以及复方磺胺甲晤唑(SMZco)。

    2 结果

    2.1 病原菌分离鉴定结果 400份大便标本中,检出160株致病菌,分离率为40.00%,其中志贺菌属54株(33.75%)、产肠毒素大肠杆菌24株(15.0%)、假单胞菌20株(12.5%)、弗劳地枸橼酸杆菌16株(10.0%),气单胞菌属、沙门菌属、类志贺邻单胞菌各9株(分别占5.625%),变形杆菌、产气杆菌、臭鼻克雷伯杆菌各6株(分别占3.75%),以及枸橼酸杆菌1株(0.625%)。

    2.2 药敏试验结果 多数致病菌对亚胺培南和喹诺酮类抗生素较为敏感,对氨苄西林、羧苄西林、呋喃唑酮、氯霉素、复方磺胺甲嘿唑等存在耐药性,详细结果见表1。

    3 讨论

    细菌、病毒,以及寄生虫都是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本研究中,400份大便标本中检出160株致病菌,分离率为40.00%,但是没有分离出病原菌的急性腹泻患者中,仍存在细菌感染,所以,细菌是急性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主要的致病菌为志贺菌属、产肠毒素大肠杆菌,这可能与饮食结构有关[2]。

    通过检测结果可知,除了志贺菌属、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外,导致急性腹泻的致病菌中还有假单胞菌、弗劳地枸橼酸杆菌、气单胞菌属、沙门菌属、类志贺邻单胞菌、变形杆菌、产气杆菌、臭鼻克雷伯杆菌,以及枸橼酸杆菌等[3]。其中,假单胞菌主要导致肠内、肠外的感染性疾病,夏季标本分离率高,而饮用未消毒或消毒不彻底水,是导致感染的主要原因;变形杆菌感染与肠毒素有关,主要是食物长期放置导致细菌繁殖[4]。

    多数致病菌对亚胺培南和喹诺酮类抗生素较为敏感,对氨苄西林、羧苄西林、呋喃唑酮、氯霉素、复方磺胺甲嘿唑等存在耐药性,总而言之,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作为治疗急性感染性腹泻的首选药物。

    参 考 文 献

    [1] 肖清华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73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