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3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2346783
神经外科患者脑疝的早期发现及护理干预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月15日 任惠琴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29例在我院进行就诊的脑疝患者的早期症状,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有效的依据。方法 仔细观察患者发生脑疝相关的早期症状,并做好记录,总结脑疝患者早期发生的症状和体征的确定性,给患者细心的护理并对症治疗。结果 30例患者中,1例患者死亡,1例患者成为植物人,其余均基本康复出院。结论 及早发现脑疝发生的症状,对患者日后的康复是起决定性的作用的,细心的护理也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

    脑疝;早期症状;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临床病例是在2010年至2011年之间来我们医院就诊的29位创伤所造成的严重颅脑损伤患者。其中24例男性患者,5例女性患者;年龄在3岁~80岁。枕骨大孔疝9例,原发性脑干损伤并发脑疝8例,脑挫伤后硬膜下血肿合并脑疝5例,小切口疝的脑膜7例。通过精心的护理,1例患者死亡,1例患者成为植物人,其余病例均基本康复出院[1]。

    1.2 方法

    1.2.1 密切注意患者的体征变化

    观察患者的意识改变 由于患者在入院时可能是有意识的,没有其他特殊的意识变化,这往往是患者在之后形成脑疝的重要隐患,因为意识能够反映患者的大脑皮质和脑干网状结构内的生理状态以及患者的颅脑损伤程度,因此无论患者意识如何,都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注意那些意识安静后转为不安或不安转为安静状态的患者,一些患者还会出现在意识状态清醒的情况下尿床,失语,行动不便,因为这些都是表示患者的颅内压增高。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及时复查CT,只要CT显示颅内瘀血就需要进行密切观察,否则就会失去了最佳抢救生命的时机[2]。

    1.2.2 瞳孔变化

    观察患者颅脑损伤后早期瞳孔的变化,密切观察瞳孔的变化,能及时判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这对于脑疝的及时发现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如果观察患者的瞳孔在很短的时间内反复变化,对光反射减弱这都可能意味着是因为额颞叶血肿刺激动眼神经,这对于早期发现脑疝的形成有重大意义。如果患者在半小时后,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可以证明,患者出现了颞叶回疝,需要立即进行抢救。

    1.2.3 观察颅内压和血氧饱和度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都要连接到监视仪上,监视器显示的颅内压力波动图,血氧饱和度,都需要密切观察,如果颅内压增高或血氧饱和度有变化,同时观察患者是否有严重的头痛,烦躁和瞳孔的变化,如果有的话就需要及时复查CT。特别需要注意区分血氧饱和度变化的原因,因为有两个原因引起血氧饱和度变化,一:血氧饱和度降低是由于延迟性脑血肿形成;二:呼吸道阻塞,导致血氧饱和度上升。所以需要医务人员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以便更好地及早发现脑疝形成。

    1.3 护理方法

    1.3.1 注意呼吸道清除

    由于气道阻塞可引起呕吐,咳嗽,这将使颅内压的突然增加导致脑疝形成。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尤其要小心,因为脑外伤患者大部分意识不清,没有意识提醒工作人员自己的感觉,所以他们需要医护人员有丰富的经验,以分辨患者的身体所表达的信息,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防止患者的呼吸道感染;在为患者翻身时,确保患者头部稳定,避免颈部弯曲,胸部受到压迫;护理人员应谨慎使用手动压迫气管刺激患者排痰。以上措施都可以避免因胸腔压力升高而导致压力通过开瓣静脉压力传的导,传导到颅内,使颅内静脉压力升高,从而增加颅内压,导致脑疝的形成。

    1.3.2 严格控制烦躁患者

    由于颅脑损伤患者常会出现躁狂情绪,为保护患者应给予烦躁患者适当的镇静剂服用,但记得不能用力的按压患者,因为患者挣扎,会使胸腔压力上升,引起颅内压升高形成脑疝。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病例都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得到的信息资料进行t检测,用×试验计量资料。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具体结果见表1

    3 讨论

    脑疝是指:正常颅腔内某一分腔有占位性病变时, 该分腔的压力比邻近分腔的压力高, 脑组织从高压区向低压区移位, 被挤到附近的生理孔道或非生理孔道, 使部分脑组织、神经及血管受压, 脑脊液循环发生障碍而产生相应的症状群,称为脑疝。脑疝是由于急剧的颅内压增高造成的,在做出脑疝诊断的同时应按颅内压增高的处理原则快速静脉输注高渗降颅内压药物,以缓解病情,争取时间。当确诊后,根据病情迅速完成开颅术前准备,尽快手术去除病因,如清除颅内血肿或切除脑肿瘤等。其发病机制主要是指:正常情况下,颅腔被大脑镰和小脑幕分割成压力均匀、彼此相通的各分腔。小脑幕以上称幕上腔,又分为左右两分腔,容纳左右大脑半球;小脑幕以下称为幕下腔,容纳小脑、桥脑和延脑。当某种原因引起某一分腔的压力增高时,脑组织即可从高压力区通过解剖间隙或孔道向低压力区移位,从而产生脑疝。疝出的脑组织压迫临近的神经、血管等组织结构,引起相应组织缺血、缺氧,造成组织损伤功能受损。其临床表现主要是指:①瞳孔改变:两侧瞳孔不等大,初起时病侧瞳孔略缩小,光反应稍迟钝,以后病侧瞳孔逐渐散大,略不规则,直接及间接光反应消失,但对侧瞳孔仍可正常,这是由于患侧动眼神经受到压迫牵拉之故。此外,患侧还可有眼睑下垂、眼球外斜等。如脑疝继续发展,则可出现双侧瞳孔散大,光反应消失,这是脑干内动眼神经核受压致功能失常所弓起。②运动障碍:大多发生于瞳孔散大侧的对侧,表现为肢体的自主活动减少或消失。脑疝的继续发展使症状波及双侧,引起四肢肌力减退或间歇性地出现头颈后仰,四肢挺直,躯背过伸,呈角弓反张状,称为去大脑强直,是脑干严重受损的特征性表现。

    脑疝形成的早期时会出现许多身体症状的变化,对预防脑疝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为了降低脑的发病率,降低颅内压是关键,所以需要护理人员有丰富的临床经验,采取一切措施,防止增加颅内压升高并在早期对脑疝的发生相应的处理.当患者在术后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以便尽快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应尽早协助患者翻身,站立,走路,说话和其他基本生命活动。出院后指导家属关于出院康复治疗的相关注意事项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711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