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3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2346719
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6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月15日 魏红英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探讨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治疗和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至2011年本院共收治6例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结果 6例患者术前诊断均正确,均予手术彻底切除,术后病理证实,随访无复发。结论 该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是子宫内膜异位种植,彻底切除病灶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会阴缝合前要严密保护切口,阴道分娩时避免会阴裂伤,正确掌握会阴侧切指征是预防的关键。

    【关键词】

    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近年来明显增高,约有5%~15%的妇科剖腹手术后发现此病,但会阴切口内膜异位症却很少见。本医院自2001年至2011年共收治6例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例病例均在本院行会阴结节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年龄22~35岁,平均285岁。4例为会阴侧切伤口子宫内膜异位症,2例为会阴正中裂伤处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直径20~40 cm,平均30 cm,均为单发病灶。发病时间最早为产后半年,最晚为产后7年,平均37年。

    12 临床表现 患者于产后半年至7年不等出现不同程度的与月经密切相关的会阴部周期性疼痛。会阴切口瘢痕处有结节,为单发,最小者约20 cm×10 cm×10 cm,最大者约40 cm×30 cm×20 cm,结节质硬,触痛明显,边界欠清,月经期增大,经后缩小,疼痛进行性加重,用抗炎药物及理疗无效,部分患者需要止痛药才能缓解。

    13 术前诊断及手术方式 本组6例术前行超声检查,提示会阴内有低回声包块,边界不清,无完整包膜。临床诊断为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6例患者均行会阴结节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会阴部子宫内膜异位症。

    2 结果

    6例手术均取得满意效果。术后为给予药物治疗,随访1~3年无复发病例。

    3 讨论

    31 发病机制[1]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主要学说是子宫内膜种植学说。1921年Sampson首先提出经期时子宫内膜腺上皮和间质细胞可随经血逆流,经输卵管进入盆腔,种植于卵巢和邻近的盆腔腹膜,并在该处继续生长、蔓延,形成盆腔内异症。多数临床和实验资料均支持这一学说:①70%~90%妇女有经血逆流,在经血或早卵泡期的腹腔液中,均可见存活的内膜细胞。②先天性阴道闭锁或宫颈狭窄等经血排出受阻者发病率高。③医源性内膜种植,如剖宫产后腹壁瘢痕或分娩后会阴切口出现内异症,可能是术时将子宫内膜带至切口直接种植所致,患者有多次宫腔手术操作史(人工流产、输卵管通液等)亦不少见。④动物实验能将经血中的子宫内膜移植于猕猴腹腔内存活生长,形成典型内异症。

    32 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及治疗 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可明确诊断为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① 有会阴侧切或会阴裂伤史。②会阴切口处出现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的痛性结节。③结节质硬,触痛明显,且与月经周期相关,即经期结节增大,经后结节变小。④会阴病灶表浅者可见结节表面皮肤呈紫蓝色,会阴结节较大时可伴发性交痛或行走痛,若波及肛门括约肌,排大便时将产生疼痛,且结节活动性较差。⑤应用抗炎药物及理疗无效果。⑥超声检查提示会阴内有低回声包块,边界不清,无完整包膜。一经确诊,应尽早行会阴结节切除术,但切除病灶务必彻底。 若病灶已侵及肛门括约肌,则应行肛门括约肌部分切除,同时行括约肌修补术。

    33 预防 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医源性密切相关,后果是严重的,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痛苦,这就要求我们每个医务人员必须重视提高医疗技术,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爱护患者,防止和减少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我们提出几点建议:①经阴道分娩时注意保护会阴,避免会阴裂伤,正确掌握会阴侧切指征。②严密保护会阴切口,防止宫腔血液流入沾染,在缝合前,会阴切口必须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再以无菌纱布彻底擦拭干净。③胎盘娩处后,要再次加铺无菌单,保持会阴部清洁。④沾宫颈口血的纱布不要重复使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194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