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4年第18期
编号:12654741
降沉汤治疗风湿病血沉增快288例
http://www.100md.com 2014年6月2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第18期
     2008年1月~2013年12月, 作者在临床治疗风湿病时, 针对血沉有不同程度增快, 应用自拟降沉汤进行观察治疗288例, 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488例患者中, 男238例, 女250例;年龄最小5岁, 最大66岁, 平均26.5岁。其中治疗组288例, 男138例, 女150例, 年龄5~66岁;类风湿性关节炎131例, 强直性脊柱炎88例, 风湿热26例, 皮肌炎12例, 伴感染的关节炎17例, 系统性红斑狼疮14例。对照组200例, 男92例, 女108例, 年龄14~63岁;类风湿性关节炎95例, 强直性脊柱炎68例, 风湿热18例, 皮肌炎2例, 伴感染的关节炎7例, 系统性红斑狼疮10例。

    1. 2 ;实验室检查 ;采用魏氏血沉测定法, 本组全部患者血沉均高于正常。血沉达25 mm/h末为轻度增快, 达50 mm/h末为中度增快, 超过50 mm/h末为重度增快。
, http://www.100md.com
    1. 3 ;中医辨证 ;全部患者均有湿热的症状, 其中兼风者176例, 兼阳虚者120例, 有阴虚者92例, 并发热者58例。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对治疗结果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设α=0.05,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5 ;治疗方法

    1. 5. 1 ;治疗组 ;方药组成及用法:降沉汤为基本方:土茯苓 60 g , 土贝母30 g, 荆芥、黄柏、薏苡仁、羌活、独活、生地黄各20 g, 苍术、川牛膝各15 g。水煎服, 日一剂, 7日复查血沉, 2周判定疗效。加减:兼风者加威灵仙20 g, 防风10 g;兼阳虚者加附子、肉桂各6 g;合并发热者加双花30 g, 知母、防己各20 g。
, 百拇医药
    1. 5. 2 ;对照组 ;雷公藤多甙加抗炎止痛类药物, 如泼尼松、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

    1. 6 ;疗效观察

    1. 6. 1 ;疗效评价标准 ;血沉降低<10 mm/h末者为无效, 10~20 mm/h末为有效, 20 mm/h末以上为显效。

    1. 6. 2 ;结果 ;治疗组显效187例, 占64.93%;有效93例, 占32.29%;无效8例, 占2.78%。总有效率97.22%。对照组显效82例, 占41.00%;有效63例, 占31.50%;无效55例, 占27.50%。总有效率72.50%。两组总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注: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2 ;典型病例
, http://www.100md.com
    病例1, 男, 15岁, 2011年10月5日初诊。

    右足跟痛1年。近4个月出现腰骶僵硬感, 持续性疼痛, 行走艰难。当地医院均按风湿、扭伤治疗, 无效。8月20日在某医院拍骶髂关节正位片示:双侧骶髂关节模糊不清, 提示强直性脊柱炎。查血沉70 mm/h, 给予吲哚美辛, 泼尼松等药物并配合理疗、封闭等治疗, 病情无明显改善, 随来诊治。患者述右足跟疼痛, 腰部持续性胀痛, 午后低热。查体:舌质红, 苔黄腻, 脉细数。拾物试验阳性, 双“4”字试验阳性。化验:ESR83 mm/h, ASO800U, RF(-), HLA-B27抗原(+)。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遂以清热解毒, 祛风胜湿立法, 拟降沉汤加知母、防己各20 g, 双花30 g。服7剂, 诸症减轻, 活动好转。 ESR48 mm/h。2周后足跟痛消失。ESR20 mm/h。上方去双花加川断15 g, 坚持服药2个月, 随访1年未复发。

    3 ;讨论
, 百拇医药
    现代医学认为血液是由多相系统组成的悬浮液, 包括血细胞和血浆, 当血液中有形成分过度增多时会影响血液黏稠度, 而作为血液的主要成分红细胞的聚集性是血液黏稠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1]。红细胞聚集性与红细胞沉降率有密切的关系, 红细胞聚集性愈强, 血液黏度愈大, 血沉愈快, 反之则慢。

    风湿病急性活动期血中急性反应相物质迅速增多, 使血液黏稠度增大, 红细胞聚集性增强, 血沉不同程度地增快;当病变渐趋静止时, 反应相物质减少, 红细胞聚集性减弱, 血沉也逐渐恢复正常。如病变再次活动, 可再次表现为血沉不同程度地增快。因此, 血沉是观察风湿病疗效的可靠指征。

    风湿病属中医痹证范畴。在风湿病的病因中, 首先, 风、寒、湿三种外邪是痹证发病的外因。其次, 营卫不和, 气血亏虚, 脏腑虚弱, 阴阳失调, 是风湿病人易感受风寒湿邪而发为痹证的内在原因。《素问·痹治》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 合而为痹”。顾松园《医镜》认为:“邪郁病久, 风变为火, 寒变为热, 湿变为痰”。可见风湿病机理复杂, 常寒热并存, 风湿同在, 气血两亏, 阴阳俱虚。其急性活动期临床上均有湿热见证, 故认为湿热是该病急性期的根本病机[2]。
, http://www.100md.com
    针对病机自拟降沉汤, 利用血沉这一实验性指标, 对风湿病急性期进行监测治疗, 取得了满意效果。方中土茯苓、土贝母、苍术、川牛膝、黄柏、薏苡仁、羌活、独活、荆芥、生地黄, 重用土茯苓, 甘淡性平, 利湿不伤阴, 辅土贝母, 味苦微寒, 解毒散结消肿, 对关节肿痛疗效颇佳。苍术、黄柏、川牛膝、薏苡仁, 清热利湿、活血祛瘀、通利关节, 羌独活合用, 祛上下内外风湿, 荆芥祛血中之风, 佐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防湿热之邪和利湿伤阴[3]。经对288例患者的观察表明该方具有清热利湿、活血祛风、通络止痛的功效, 凡风湿病急性期湿热表现明显者, 血沉皆有不同程度增快, 运用该方, 湿除热清后血沉皆相应恢复正常, 从而病情得以控制。

    作者认为湿热之邪及清热燥湿之药能影响红细胞表面电荷, 从而影响红细胞的聚集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维, 钟源芳.加减身痛逐瘀汤治疗风湿病体会.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2, 19(03):86.

    [2]刘培英.中西医诊治风湿病史略.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 108(02):198-200.

    [3]喻建平.风湿病研究中的中医临床思考.江西中医药, 2004, 256(4):22-23.

    [收稿日期:2014-04-01], 百拇医药
------
    李兆良 王进 崔建国 山东省定陶县人民医院;

    【摘要】正2008年1月~2013年12月,作者在临床治疗风湿病时,针对血沉有不同程度增快,应用自拟降沉汤进行观察治疗28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488例患者中,男238例,女250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66岁,平均26.5岁。其中治疗组288例,男

    【关键词】 降沉汤 风湿病 血沉监测

    【分类号】R259

    2008年1月~2013年12月,作者在临床治疗风湿病时,针对血沉有不同程度增快,应用自拟降沉汤进行观察治疗28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488例患者中,男238例,女250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66岁,平均26.5岁。其中治疗组288例,男138例,女150例,年龄5~66岁;类(李兆良 王进 崔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