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5年第33期
编号:12732580
后路全脊椎切除折顶矫形术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的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1月2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第33期
     【摘要】 目的 分析探讨重度脊柱角状后凸采用后路全脊椎切除折顶矫形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44例重度脊柱角状后凸患者, 均采用后路全脊椎切除折顶矫形术治疗, 记录手术情况并随访1年, 比较患者手术前后后凸畸形程度, 观察患者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经治疗, 患者脊柱后凸情况明显好转, 矢状面后凸Cobb角矫正率为63.2%, 术后脊髓功能均有所提升, 59%患者已达到E级, 无加重情况。结论 后路全脊椎切除折顶矫形术对重度脊柱角状后凸治疗效果明显, 值得在临床中加以运用和推广。

    【关键词】 后路全脊椎切除折顶矫形术;脊柱角状后凸;临床分析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33.052

    脊柱角状后凸是脊柱后凸中的一种, 是因椎体先天性畸形、脊柱结核椎体破坏、陈旧性脊柱创伤等原因造成的脊柱后凸, 其畸形顶点一般呈锐角, 多个畸形椎体重叠, 后凸进行性加重[1]。本文将通过回顾性分析本院重度脊柱角状后凸患者的治疗, 探析后路全脊椎切除折顶矫形术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来本院就诊的重度脊柱角后凸患者44例作为本次调查研究对象。其中男20例, 女24例, 年龄18~62岁, 平均年龄(38.5±7.5)岁。所有患者入院后经MRI、CT重建及X片检查, 符合重度脊柱角后凸的临床诊断标准, 病理类型为胸腰椎结核19例, 先天性发育缺陷15例, 陈旧性脊柱骨折10例。后凸情况为:主弯侧凸Cobb角为100~165°, 平均角度为118.9°, 冠状侧面凸Cobb角为0~130°, 平均角度54.5°。术前脊髓功能评价按Frankel分析:A级2例, B级4例, C级14例, D级16例, E级8例。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全脊椎切除折顶矫形术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其具体手术操作方式如下:保持患者平卧位, 采用脊髓体表诱发电位监测, 气管插管复合全身麻醉。在患者患处正中位置设定切口, 逐层切开脊柱与皮肤之间的组织, 暴露脊柱后部结构。根据术前制定的手术方案, 确定置钉椎体和截骨椎体。在截骨远近两端设置椎弓根钉, 为保持患者痉挛结构松懈, 切除截骨椎体之间的关节囊和韧带。在脊椎暴露的情况下采用高速磨钻或骨刀按照由前到后、由上到下的顺序分别切断前纵韧带、椎体骨质及椎间盘, 最后去除椎板皮质, 行折顶矫形, 并采取固定措施将其固定, 植入患者自体骨。植骨完成后对后椎间隙进行检查, 缝隙较大的可以用患者的碎骨进行填充。以上操作完成后对切口分层缝合、关闭。

    对术后患者进行细致全面护理。术后3~5 d内均使用抗生素避免感染, 伤口负压引流48 h, 10~12 d后可拆线, 视恢复情况确定下床活动时间, 给予支具佩戴3个月, 采用X线片进行复查, 评估记录患者畸形恢复情况术后随访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1. 3 疗效评定标准 以患者角状后凸畸形状况及脊髓功能恢复情况评价后路全脊椎切除折顶矫形术的治疗效果。患者手术治疗前后双手自由下垂站立, 行脊柱全长X线片检查, 观察脊柱后凸Cobb角, 评估矢状面排列情况, 以Frankel分级评定患者手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手术基本情况 患者进行手术的平均时间360.5 min, 总截除椎体80个, 平均每人截除1.8个。其中10例截除3个椎体, 16例截除2个椎体, 18个截除1个椎体。

    2. 2 角状后凸畸形恢复情况 术后2周, 44例患者后凸Cobb角的范围为16~92°, 平均(42.3±5.7°, 矫正率为63.2%。术后随访1年, 后凸Cobb角的范围为16~192°, 平均(45.2±6.1)°, 与患者手术前[后凸Cobb角100~165°, 平均(118.9±7.2)°]相比, 畸形程度明显减轻,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123, P<0.05)。

    2. 3 脊髓功能恢复情况 术后1年对患者脊髓功能进行Frankel分级。其中E级26例, D级12例, C级4例, B级1例, A级1例, 所有患者均无等级加重情况。术后复查患者心扉功能均有所提高。

    3 讨论

    重度脊柱角状后凸常见于青少年患者, 其原因是先天性椎体形成不良或合并分节不全[2], 脊柱结核和陈旧性椎体骨折亦是其常见病因。在外科治疗中, 前路松懈解压与后路矫正联合[3]的治疗方案是常用治疗方法, 但其可靠性较低, 应用范围受较大局限。此外, 脊柱角状后凸通常是脊椎堆叠, 各椎体之间相互融合, 神经密集难以区分, 因此行全脊椎切除术手术难度高、风险大, 对外科医生技术要求高。

    在本次研究中, 对患者行脊椎切除折顶矫形术矫正畸形脊椎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这种方式从后路切入, 避免了经胸前路切入手术可能带来的并发症风险, 且其创口相对较小, 对心肺干扰小, 成为临床最安全的治疗方式。通过对本院44例重度脊柱角状后凸患者采用脊椎切除折顶矫形术, 可以看到, 术后2周患者后凸Cobb角的范围相比于术前明显减少, 矫正率为63.2%, 1年后, 后凸急性症状没有明显加重, 术后脊髓功能恢复状态良好。脊椎切除折顶矫形术不仅对角状后凸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且预后良好。

    为进一步保证脊椎切除折顶矫形术的治疗效果应当把握手术要点和技巧。术前应当对手术操作进行详细计划, 确定截除脊椎节段以获得最大程度的矫正效果;评估患者手术受性, 准备第二套手术方案;胸椎椎弓的置入采用徒手法技术完成;脊椎切除时先自凸侧开始, 依次切除后、中、前柱部分, 可简化切除操作;脊椎切除后为保证脊髓不受牵拉, 向不同方向施加矫形力, 并辅之以头尾侧结构性代偿弯的钉棒矫形可获得脊柱的平衡[4]。另外, 在手术过程中, 因椎管内静脉丰富, 一旦破裂将导致严重的术中出血, 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在对椎管壁进行切除时应当采用双极电凝使静脉丛闭塞, 或者可以采用明胶海绵加凝血酶粉压迫止血。

    综上所述, 对重度脊柱角状后凸行后路全脊椎切除折顶矫形术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且安全性及预后较好。临床医生应当充分认识后路全脊椎切除折顶矫形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也应当把握术中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不断精进技术, 提高矫正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超, 付青松, 周宇, 等. 后路全脊椎切除折顶矫形术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0, 15(6):391-395.

    [2]陈志明, 马华松, 谭容, 等.后路全脊椎截骨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分析.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14 (12):912-916.

    [3]解京明, 王迎松, 张颖, 等.经后路全脊椎切除在重度脊柱侧凸的临床应用.脊柱外科杂志, 2010, 8(2):67-70.

    [4]欧阳超, 陈志明, 马华松.后路全脊椎截骨联合钛网支撑治疗合并神经症状的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3, 23(11):993-997.

    [收稿日期:2015-07-13], 百拇医药(邱淳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