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6年第5期
编号:12749212
探讨凝血功能检测对手术患者的临床意义
http://www.100md.com 2016年2月1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5期
     【摘要】 目的 探讨凝血功能检测对手术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128例实施手术的患者为实验组, 10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观察实验组术后第1、3、5天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等凝血功能指标, 并与对照组的结果进行比对。结果 实验组术后第1天Fib和D-dimer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 Fib和D-dimer水平有所下降, 但仍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天, 实验组Fib和D-dimer水平已恢复至正常。两组PT和APTT水平, 实验组在术后第1、3、5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治疗后的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加强对其凝血功能指标的检测对于防范术后并发症及如何给予抗凝治疗等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5.021

    手术指医生用医疗器械对患者身体进行切除、缝合等治疗, 手术是一种破坏组织完整性, 或使完整性受到破坏的组织复原的操作。目前手术已经成为外科治疗中最常用的方法。但是手术也会引起机体内各个系统会发生不同的生理改变, 甚至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并发症。手术会创伤破坏凝血和纤溶系统之间的平衡, 使机体出现高凝状态, 可能导致血栓形成[1],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恢复。因此, 对需要手术患者进行术前、术后的凝血功能监测能够及时发现可能的血栓形成, 并采取有效的措施, 从最大程度上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2], 最大程度上保障患者的手术安全。本文探讨凝血功能检测对手术患者的临床意义,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2月本院128例实施手术的患者作为实验组, 同时选取10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无凝血系统疾病, 且短期内均未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类的药物。两组受试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采样与检测 实验组分别于术后第1、3、5天采集静脉血2 ml, 使用柠檬酸三钠0.109 mol/L按照1∶9的比例进行抗凝, 离心后分离血浆进行检测。检测仪器为美国贝克曼公司的ACL TOP型全自动血凝仪, 试剂为贝克曼公司提供。对照组检测方法与实验组相同。

    1. 3 观察指标 观察实验组术后第1、3、5天的PT、APTT、Fib、D-dimer等凝血功能指标, 并与对照组的结果进行比对。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术后第1天Fib和D-dimer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 Fib和D-dimer水平有所下降, 但仍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天, 实验组Fib和D-dimer水平已恢复至正常。两组PT和APTT水平, 实验组在术后第1、3、5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凝血功能是指使血液由流动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实质就是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常见的凝血因子有凝血酶时间(TT)、PT、APTT、Fi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dimer等。其中PT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3]。APTT是内源性凝血因子缺乏最可靠的筛选指标。D-dimer是交联纤维蛋白特有的降解产物, 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 作为体内纤溶亢进和高凝状态的分子标志物[4]。Fib是血浆中最早分离出来的一种蛋白质[5], 使血小板发生聚集, 这些都在凝血系统的激活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6-8]。

    手术患者术中难免会对血管内皮细胞形成损伤, 往往激活内源性、外源性凝血系统;为了预防术后出血, 医生会经验性使用药物进行止血;再加上术后患者需卧床, 这就导致了血流缓漫、瘀滞, 甚至发展形成血栓。往往医护人员对血栓栓塞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发现时已为时过晚, 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不但造成了患者身体的痛苦、心理的负担, 也埋下了医患纠纷的隐患。

    本研究对于术后患者与正常体检者在凝血功能上做比较, 实验组在术后第1天Fib及D-dime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以上指标虽然有所下降, 但仍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天, 实验组上述指标已恢复至正常水平。而PT和APTT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加强对凝血功能指标的检测对于防范术后并发症及如何给予抗凝治疗等具有重大意义, 对指导临床医生科学用药防病治病、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有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书强.肝移植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监测及调控.肝胆胰外科杂志, 2007, 19(4):270-271.

    [2]卢小林.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的临床意义.检验医学, 2010, 25(1):44-46.

    [3]王鸿利.血栓与止血的系统生物学分析和多参数仪器检测.临床检验杂志, 2008, 26(1):71-73.

    [4]王鸿利, 王学锋. D-二聚体检测的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中华医学杂志, 2009, 84(2):171-173.

    [5]李玲芬.凝血及纤溶实验室检验的进展及临床应用.实用医技杂志, 2006, 13(23):4275-4276.

    [6]辛勤, 关红焱.凝血功能及全血粘度在糖尿病并发症中的诊断价值.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31):30-31.

    [7]赵芳.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变化的临床意义.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19):2532-2533.

    [8]陈川.临产妇凝血四项的检测分析及临床意义.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36):145.

    [收稿日期:2015-09-22], 百拇医药(高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