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7年第35期
编号:13206729
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1)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2月1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第35期
     【摘要】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

    方法 120例下肢骨折患者, 依据不同护理方式将其分为预见组和常规组, 各60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 预见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入预见性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护理满意度和DVT发生情况。结果 预见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 高于常规组的78.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患者中非常满意17例, 满意23例, 不满意20例, 护理满意度为66.67%;预见组患者中非常满意28例, 满意30例, 不满意2例, 护理满意度为96.67%;预见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中出现DVT患者11例, DVT发生率为18.33%;预见组出现2例DVT患者, DVT发生率为3.33%;预见组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见性护理干预可以预防DVT, 促进患者身体恢复, 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作为一种有效地护理手段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预见性护理干预;下肢骨折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35.099

    DVT是骨科手术后常出现的并发症之一, 其对患者的身体伤害极大, 治疗不当甚至会使患者残疾[1]。本文主要对预见性护理干预在下肢骨折术后DVT预防中的临床效果做研究, 旨在找出预防DVT的最佳疗法。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本院骨科进行手术治疗的120例下肢骨折患者, 依据不同护理方式将其分为预见组和常规组, 各60例。预见组中男24例, 女36例;年龄18~57岁, 平均年龄(28.3±10.1)岁;病程1~5个月, 平均病程(2.1±1.4)个月。常规组中男29例, 女31例;年龄18~64岁, 平均年龄(31.3±11.7)岁;病程1~5个月, 平均病程(3.1±1.2)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常规组患者入院后进行常规护理措施, 包括对患者进行医院规章制度的讲解, 生活饮食和医疗用药的指导等。

    1. 2. 2 预见组在常规组的护理基础上加入预见性护理干预, 具体包括:①危险因素评估:运用威尔森评分法[2], 对产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进行科学系统的评估, 为预防措施提供科学性的指导依据。②心理护理:患者入院后, 面对陌生的医院环境, 加上自身患有疾病, 很容易出现焦虑不安、恐惧害怕的心理, 医护人员在患者入院时应采用亲切温和的态度对待患者, 热情地为患者办理入院手续, 带领患者熟悉医院环境, 以减轻患者对医院的陌生感, 缓解、缓和焦虑的心情。同时, 为患者讲解手术治疗的程序以及手术中的注意事项, 还可以通过讲解成功的手术案例鼓舞患者[3-5]。③健康教育:医护人员要进行骨折健康知识的宣教工作, 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手术治疗后有可能发生DVT及其危害性, 让患者及其家属提升对此疾病的警惕性, 加强对该病的防御工作, 并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如何进行预防工作[6]。④饮食干预:患者手术后, 身体虚弱, 饮食上应该多补充富含高蛋白、高维生素和高纤维素的食物, 保证每天充足的饮水量, 保持大便通畅。⑤下肢功能锻炼[7]:手术后第1天可指导患者进行趾关节、踝关节的屈伸活动, 小腿肌肉的主动舒张运动, 进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锻炼等。若患者病情恢复较好, 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可进行下床活动。

    1. 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疗效评定标准[8]: 显效:经过治疗后, 患者疼痛感消除, 皮肤温度正常, 末梢循环正常, 并且没有肿胀症状;有效:经过治疗后, 患者疼痛感减轻, 皮肤温度正常, 有轻微的肿胀症状;无效:经过治疗后, 患者疼痛感剧烈, 皮肤温度较低, 末梢循环搏动减弱, 有严重的肿胀症状。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 满分为100分, 評分≥80分为非常满意;60~80分为满意;<6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统计两组DVT发生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 常规组患者显效17例, 有效30例, 无效13例, 总有效率为78.33%;预见组患者显效26例, 有效30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为93.33%;预见组护理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护理满度比较 常规组患者中非常满意17例, 满意23例, 不满意20例, 护理满意度为66.67%;预见组患者中非常满意28例, 满意30例, 不满意2例, 护理满意度为96.67%;预见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3 两组患者DVT发生情况比较 常规组中出现DVT患者11例, DVT发生率为18.33%;预见组出现2例DVT患者, DVT发生率为3.33%;预见组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近代社会交通工具的不断发展, 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 也因交通事故频发而导致骨折患者的发生率增多。由于骨折对患者的身体伤害大, 并且会对患者的生活造成影响, 所以在对于一些严重的骨折患者通常采用手术治疗法, 由于患者在手术结束后无法下床活动, 所以极易导致DVT的出现, 如果不进行及时的治疗, 极有可能引发其他的并发症, 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9, 10]。所以, 如何在临床上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出现, 是骨科研究的一大重要课题。, http://www.100md.com(黄素坤)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