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9年第32期
编号:13441113
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研究(1)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1月1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第32期
     【摘要】 目的 探究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临床治疗中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的应用效果。方法 115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57例)及研究组(5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 在此基础上, 对照组使用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 研究组患者使用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肺功能指标以及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

    结果 治疗后, 研究组用力呼出50%肺活量的呼气流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呼气峰流量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5.638、9.606、8.891、6.598、P=0.000、0.000、0.000、0.000<0.05)。研究组患者咳嗽消失时间为(4.5±0.8)d, 胸闷气短消失时间为(2.6±0.4)d, 肺哮鸣音消失时间为(5.3±0.1)d;对照组患者咳嗽消失时间为(7.9±0.3)d, 胸闷气短消失时间为(5.3±0.6)d, 肺哮鸣音消失时间为(8.9±0.4)d。研究組咳嗽、胸闷气短、肺哮鸣音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0.074、28.439、66.466, P=0.000、0.000、0.000<0.05)。结论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临床治疗中采用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单独使用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 能够有效促进患者各项肺功能的恢复, 缓解各类临床症状, 值得进行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布地奈德;沙丁胺醇;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2.053

    支气管哮喘是呼吸系统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慢性炎症疾病, 此类炎症的存在会导致患者容易受各类因子的刺激, 导致患者出现气道狭窄情况, 患者患病的临床症状主要有胸闷、喘息、呼吸困难以及咳嗽等[1],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发作速度比较快, 病情较为紧急, 病情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发展至严重情况, 甚至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需要及时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处理[2]。临床中针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治疗主要以吸入治疗为主, 不同药物的治疗效果也有所不同。将本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115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探究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临床治疗中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115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57例)及研究组(58例)。对照组中男36例, 女21例;年龄19~77岁, 平均年龄(36.9±13.5)岁;病程1~9年, 平均病程(3.9±1.8)年;发病程度:轻度14例, 中度28例, 重度15例。研究组中男37例, 女21例;年龄18~78岁, 平均年龄(36.1±14.0)岁;病程1~8.5年, 平均病程(3.7±1.7)年;发病程度:轻度13例, 中度29例, 重度16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以及发病程度等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 2. 1 纳入标准 ①符合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相关的诊断要求;②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咳嗽、胸闷气短以及肺哮鸣音等症状;③患者无其他系统疾病;④患者及家属均知晓并自愿参与本次临床研究。

    1. 2. 2 排除标准 ①患者处于妊娠期或者哺乳期;②患者存在其他系统疾病;③患者存在结核感染情况;④患者存在心力衰竭以及呼吸衰竭等严重疾病。

    1. 3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抗感染、吸氧、祛痰以及止咳等常规对症治疗, 在此基础上, 对照组患者使用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 将5 mg沙丁胺醇溶液溶于2 ml 生理盐水中, 通过雾化器进行雾化吸入治疗, 治疗时间控制在15 min/次, 3次/d, 连续治疗7 d;研究组患者使用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 将5 mg沙丁胺醇溶液溶于2 ml 生理盐水中, 另加入2 mg布地奈德混悬液, 通过雾化器进行雾化吸入治疗, 治疗时间控制在15 min/次, 3次/d, 连续治疗7 d。

    1. 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肺功能指标, 包括用力呼出50%肺活量的呼气流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呼气峰流量;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咳嗽、胸闷气短以及肺哮鸣音消失时间。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肺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后, 研究组患者用力呼出50%肺活量的呼气流量为(81.5±13.2)L/min, 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为(83.4±7.8)%, 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为(93.4±12.1)%, 呼气峰流量为(90.2±10.5)L/min;对照组患者用力呼出50%肺活量的呼气流量为(68.9±10.6)L/min, 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为(70.2±6.9)%, 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为(73.5±11.9), 呼气峰流量为(77.4±10.3)L/min。研究组用力呼出50%肺活量的呼气流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呼气峰流量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5.638、9.606、8.891、6.598、P=0.000、0.000、0.000、0.000<0.05)。, http://www.100md.com(肖丽)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