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2015
编号:13477398
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效果观察(1)
http://www.100md.com 2020年5月2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2015
     【摘要】 目的 观察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效果。方法 107例慢性鼻窦炎患者, 根据就诊单双号分为观察组(55例)和参照组(52例)。参照组患者采用慢性鼻窦炎常规手术治疗, 观察组患者采用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周症状严重评分以及术后鼻黏膜恢复时间、术后2周并发症发生次数、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峰值。结果 术后2周, 观察组患者的症状严重评分为(8.99±3.01)分, 明显低于参照组的(14.22±3.27)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614, P=0.000<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鼻黏膜恢复时间(34.21±11.09)d短于参照组的(62.04±17.21)d, 术后2周并发症发生次数(0.67±0.58)次少于参照组的(1.22±0.87)次, 术后疼痛度VAS评分峰值(2.49±1.11)分

    低于参照组的(4.13±1.66)分,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9.998、3.867、6.038, P=0.000、0.000、0.000<0.05)。结论 对慢性鼻窦炎患者采用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治疗能够减少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缩短其术后恢复时间, 降低术后疼痛程度, 改善病症情况, 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慢性鼻窦炎;鼻黏膜恢复时间;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5.038

    慢性鼻竇炎的治疗方式通常以手术为主, 手术方式中, 以往实施的常规手术有术中出血多、对患者的鼻内组织(鼻黏膜)及结构造成严重的损伤等劣势, 致使患者在术后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完全恢复, 而由于鼻部是人体与外界的交换器官之一, 极易感染和留下瘢痕, 随着鼻内镜等鼻部手术辅助用具的出现, 极大地方便了医生对患者鼻内环境进行观察, 使其能够在对鼻部损伤较小的基础上进行手术[1, 2]。为了观察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效果, 本文开展对比实验, 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107例慢性鼻窦炎患者, 根据就诊单双号分为观察组(55例)和参照组(52例)。其中观察组男26例,女29例;年龄最小47岁, 最大78岁, 平均年龄(61.24±5.59)岁。参照组男24例, 女28例;年龄最小45岁, 最大75岁, 平均年龄(61.09±5.37)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本次实验纳入的患者均经影像CT检查和鼻内镜观察确诊为慢性鼻窦炎, 所有患者在进行手术前均了解常规手术和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的区别, 并签署了相应的慢性鼻窦炎手术同意实验书。排除标准:①接受过鼻部手术的患者;②鼻部合并有其他病症的患者, ③复发型慢性鼻窦炎;④合并其他重症, 影响慢性鼻窦炎治疗的患者;⑤不具有沟通交流能力的患者;⑥重症感染和凝血功能障碍患者。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在手术前和手术后均需要加用药物治疗, 其中术前的药物治疗为抗菌和改善鼻部环境, 目的是为了保障手术的效果, 使用的药物有丙酸倍氯米松鼻喷雾剂、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鼻腔减充血剂、克拉霉素、切诺等, 并在每日早晚对患者的鼻腔采用生理盐水进行清洗, 同时保持患者居住环境的干净、整洁。

    参照组患者采用慢性鼻窦炎常规手术治疗, 具体为:①行全身麻醉和气管插管, 在完成后由医护人员帮助患者摆放仰卧体位(兼顾患者舒适度和方便医生手术), 辅助人员开始配置手术所用的药物、药液, 在患者麻醉完成后, 对其鼻内环境进行检查, 并给予相应的肢体保护和体温保温措施;②对患者的鼻甲侧后方进行切口, 并进行再次清理, 适当对鼻腔筛泡进行开放以方便进行之后的手术;③根据患者的病症情况适当的切除鼻甲后部、蝶筛前壁等部位, 观察发生病变的鼻部黏膜并进行切除;④另外在鼻腔沟突前下缘处作切口, 对前后组筛窦以及额窦口进行切口手术, 完成后开放上颌窦, 清除窦腔内病变;⑤术后清理鼻腔内病变。

    观察组患者采用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治疗, 术前保护措施与参照组患者一致, 手术中需要在全程使用鼻内镜, 具体手术步骤为:①对鼻部周围加用小剂量浸润麻醉;②采用鼻内镜先对鼻腔内进行观察, 若显示有异物、异液, 需要进行处理;③对患者的鼻中隔、鼻息肉、钩突、异常筛泡等进行观察和标记, 并对比影像检查资料;④在鼻内镜下充分暴露鼻腔, 将其中的偏曲鼻中隔以及相应的病变黏膜组织进行切除, 若有鼻息肉同样进行切除, 切开钩突并进行分离, 异常筛泡则需要注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在稳定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切除, 前后组筛窦、额窦、上颌窦、蝶窦进行针对性的窦腔开放;⑤若术中发现有脓液流出, 需要进行及时的清理和吸取, 脓液清理和吸取时需要全部吸取, 不可留下残余。

    手术结束后, 需填塞膨胀海绵, 使用抗生素类药物和止血药物, 在止血完成后, 定时对鼻腔分泌物进行清理, 观察黏膜肿胀程度, 并采用糠酸莫米松鼻喷剂喷鼻。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周症状严重评分、术后鼻黏膜恢复时间、术后2周并发症发生次数、VAS评分峰值。并发症包括术后出血、上颌窦口狭窄或闭锁、鼻腔粘连等;采用1~5分为患者的鼻部症状进行评分, 鼻部症状为鼻塞、头痛、流鼻涕、嗅觉减退、鼻漏、面颊部疼痛、鼻部疼痛7项, 其中1分为效果良好, 5分效果极差, 分数越低, 表明治疗效果较优。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http://www.100md.com(徐蕊)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