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临床医学 >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 2010年 > 第11期 > 第1期 > 正文
编号:11977426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月1日 刘振玉
第1页

    参见附件(1359KB,2页)。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本科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溶栓治疗组冠脉再通、心功能改善、严重心律失常及死亡发生率分别为80%、92%、11%、2.5%;常规治疗组冠脉再通、心功能改善、严重心律失常及死亡发生率分别为6%、30%、20%、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溶栓治疗组出血6例,常规治疗组出血4例,出血患者经对症处理后均不影响后续治疗。两组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AMI患者应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尽早充分地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可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心功能,以降低病死率。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

    DOI:10.3760/cma.j.issn 16738799.2010.01.103

    作者单位:461000河南省许昌市中医院心内科

    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血管内血栓形成或冠状动脉持续痉挛,造成血管内闭塞,使部分心肌发生严重缺血、坏死,进而产生一系列严重临床症状和特征。静脉溶栓治疗可使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梗死的心肌相关联的阻塞的冠状动脉再灌注,挽救其缺血心肌,缩小梗死面积,提高患者的心脏功能。本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45例AMI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自本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的溶栓适应证标准[1],随机分为溶栓治疗组45例和常规治疗组45例。溶栓治疗组45例中男30例,女15例,年龄45~70岁,平均(62.5±8.5)岁,其中梗死部位位于前壁16例,前间壁5例,广泛前壁10例,下壁8例,下壁+右室壁6例;常规治疗组45例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42~68岁,平均(60.5±7.5)岁,其中梗死部位位于前壁17例,前间壁梗死6例,广泛前壁8例,下壁7例,下壁+右室壁7例。两组性别、年龄、梗死部位及发病入院时间等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1] 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条件:年龄≤75岁;相邻两个或更多导联ST段抬高,在肢体导联>0.1 mV,胸导联>0.2 mV;持续胸痛≥30 min,含服硝酸甘油症状不缓解者;发病≤6 h;无溶栓及抗凝治疗禁忌证。

    1.3 治疗方法 溶栓治疗组:溶栓前查血尿常规、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18导联心电图、心肌酶,吸氧和镇痛,静脉滴注硝酸甘油和极化液、抗凝及活血化淤等对症处理。口服阿司匹林300 mg,静脉滴注尿激酶(100~150)×104 U+生理盐水100 ml,30 min静脉滴注。12 h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 U,1次/12 h,溶栓3 d后阿司匹林改为75 mg/d,长期维持。常规治疗组:除不采用尿激酶溶栓及低分子肝素钙外,其余治疗方法均相同。溶栓过程中详细记录病情变化,观察心率、血压以及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等有无出血不良反应,溶栓后每30 min记录心电图至2 h,以后常规记录。

    1.4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皮肤、黏膜、咳痰、呕吐物及尿中有无出血征象,询问患者胸痛减轻情况及减轻程度;心电图记录:溶栓前做l8导联心电图,溶栓开始后3 h内每0.5 h复查1次十二导联心电图,以后定期做全套心电图导联;用肝素者以LeeWhite三管法或AFIT法监测凝血时间,正常分别为4~l2 min和35~45 s;发病后6、8、10、12、16、20 h分别查CK、CKMB。

    1.5 冠脉再通判定标准[2] 溶栓2 h后胸痛基本消失;溶栓后2 h内出现短暂再灌注心律失常;溶栓后2 h心电图抬高最显著的导联ST段回落50%;心肌酶CK峰距离发病16 h内。具备上述两项以上者判断为再通。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1.3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溶栓治疗组冠脉再通、心功能改善、严重心律失常及死亡发生率分别为80%、92%、11%、2.5%;常规治疗组冠脉再通、心功能改善、严重心律失常及死亡发生率分别为6%、30%、20%、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溶栓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疗效比较(例,%)

    组别例数冠脉再通心功能改善严重心律失常死亡

    溶栓治疗组4538(80)42(92)5(11)1(2.5)

    常规治疗组456(10)30(68)20(43)5(11)

    2.2 并发症 溶栓治疗组出血6例,其中上消化道出血4例,齿龈渗血2例;常规治疗组出血4例,均为上消化道出血。出血患者经对症处理后均不影响后续治疗。两组出血并发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3 讨论

    AMI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溶栓疗法是目前治疗早期AMI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本科采用尿激酶静脉滴注溶栓,明显改善了心肌梗死愈后,大大减少了致残率、死亡率、为患者进行下一步PTCA创造有利条件。急性心肌梗死后溶栓治疗若能使梗死心肌获得充分再灌注,可改善右心室功能,降低死亡率。作者的体会是:掌握好适应证,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极低,尿激酶静脉滴注溶栓是安全的;静脉溶栓是可行的,医疗机构具备心电监护、心电图机、氧气等主要设备及溶栓药物即可;尿激酶静脉滴注溶栓一周后建议到有条件医院进行冠脉造影,进一步PTCA术,以解决冠脉狭窄,有利于防止心肌再梗死发生[3]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59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