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临床医学 >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 2010年 > 第11期 > 第1期 > 正文
编号:11977421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20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月1日 付娥
第1页

    参见附件(1328KB,2页)。

     【摘要】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治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本院从1998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20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均行异位病灶切除术,术后病理结果与临床诊断相吻合,术后随诊无一例复发。结论 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提高剖宫产的手术质量及良好的预后,是预防子宫内膜种植的关键。

    【关键词】

    剖宫产术后;膜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析

    近年来,受部分社会因素的影响,剖宫产率逐年增加,术后并发症也日趋增加。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abdomin alincision endometriosis,AIEM)是剖宫产术后的远期并发症之一,多发生于术后1~5年,常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这是由于妊娠各期的蜕膜均有种植能力,可发生于会阴和腹部的手术切口,它虽不危及生命,但周期性腹部包块增大和经期疼痛,给患者带来一定疼痛。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98年1月至2009年1月我院收治AIEM患者20例,年龄27~35岁,平均31岁,腹壁纵切口12例,发病时间为术后6个月~8年,但大多在术后6个月~2年内发病。

    1.2 临床表现 症状:腹壁切口处出现周期性疼痛的肿块,经前或经期肿块增大,胀痛明显,可呈渐进性加重。月经结束后肿块小,疼痛可逐渐减轻缓解,经后3~7 d局部疼痛消失,具有典型的周期性。体征:检查发现切口包块多位于皮下,呈圆形或椭圆形,固定,周边可不规则,边界欠清,质地韧或呈实性,活动度差,术前检查测量病灶最大径线为1~5.5 cm,有不同程度的触痛,尤以经期明显,病灶表浅者,经期局部皮肤可呈紫蓝色。

    1.3 辅助检查 本组20例均行腹部彩色B超检查,均提示切口下方腹壁内低回声肿块,边缘不规则欠清晰,包膜不完整,包膜内缺少血流频谱,肿块内可见密集光点及无回声暗区。

    1.4 发病时间、手术方法及范围 病灶<1.5 cm者采用局部麻醉,其余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切除范围,切缘距肿块1~2 cm。术中发现病灶向下浸及腹直肌15例,1例累计腹膜但未侵入腹腔者,切除部分腹膜,平均发病时间为35个月。

    2 结果

    2.1 病理回报结果 在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中可见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可见红细胞,炎细胞。

    2.2 术后用药 术后均未行米非司酮,孕三烯酮,丹那唑等治疗。

    3 讨论

    3.1 发病率 文献报道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率为0.03%~0.47%[1],近年来发病率升高[2]。

    3.2 发病机制及原因 剖宫产术后继发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无疑是手术时子宫内膜带至切口直接种植所致,属医源性种植。有研究证明,不同时期子宫内膜外种植能力不同,其依次为:月经前期>间歇期>分泌期>经后期>早期妊娠>晚期妊娠[3]。

    目前多数医院手术室实行一次性手术单,术前应用腹贴保护皮肤,切开腹壁后不再保护切口,常规进行宫腔擦试,选择较高处子宫下段切口,切口全层缝合,均增加子宫内膜损伤和造成直接种植机会。缝合子宫的针、可吸收线、器械、术者手套重复使用均可将子宫内膜带到切口处,造成子宫内膜种植形成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3.3 诊治 根据典型病史和临床表现,切口部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并不困难。一旦确诊,应及早行病灶切除术[4],这是由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类似恶性肿瘤的种植侵蚀能力,反复出血致局部纤维组织增生,病程越长,病变侵及范围越广,越深。甚而侵及腹膜,故应及早确诊,及时手术。CatalinaFernándezI等[5]认为手术是唯一的选择。与其他部位相比,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效果较好,是可以治愈的妇科疾病。

    4 预防

    ①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是减少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的基本条件;②保护好切口创面,尽量减少宫腔内的血液污染切口;③缝合子宫切口时,尽量不要缝合内膜层,缝合子宫用的缝针线,不再缝合腹部切口;④接触宫腔的纱布不要在接触手术切口部位;⑤缝合腹壁前要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⑥从思想上重视剖宫产术,不要片面追求手术速度,要想到如何提高手术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方善德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28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