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临床医学 >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 2010年 > 第11期 > 第4期 > 正文
编号:11976772
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进展行脑梗死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0年4月1日 李立新 贺雪琴 贾平方 郭志勇
第1页

    参见附件(1549KB,2页)。

     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是指脑梗死发病6 h后局灶性脑缺血症状逐渐进展,神经功能逐渐恶化。该病占脑梗死的26%~43%,是脑梗死致残的主要原因,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有关依达拉奉或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已有许多报道。为探讨二者联合治疗急性进展型脑梗死的效果,笔者于2009年7月至2010年1月应用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49例急性进展型脑梗死患者,并与单用依达拉奉联治疗的患者对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组标准:①48 h内确诊,并在8~12 h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呈进展或阶梯型加重;②系颈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并经头部CT或MR证实,符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将本院和市二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进展性脑梗死98例随机分为2组: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组:49例,男21例,女11例;年龄42~87岁,平均62.3岁。对照组,49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43~89岁,平均59.3岁;病程均为2~5 d。2组间年龄无明显差异(P>0.05),病例排除标准为:头颅CT提示有出血表现或高度怀疑心源性脑栓塞患者;两周内应用过溶栓制剂、抗凝剂、降纤制剂、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者;伴全身严重并发症或有终末期疾病(如恶性肿瘤等);合并其他颅内病变如脑囊虫病、脑积水等。

    1.2 治疗方法 患者均于入院当天给予治疗,2组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胞二磷胆碱、肠溶阿司匹林等常规治疗,治理组用依达拉奉30 mg+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1个疗程15 d,丁苯酞软胶囊,0.2/次,3次/d。对照组采用依达拉奉30 mg+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1个疗程15 d一疗程。治疗期间有意识改变者,如有脑水肿给予甘露醇,呋塞米等脱水,有发热感染者给予抗生素。

    1.3 疗效评定 观察指标抬疗前和治疗后7、14、30 d分别测定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与残障水平(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疗效判定采用1986年全国第二次脑血管病专题会议通过的标准[2]:基本痊愈: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评分减少18%~45%;无效:评分减少<17%或增加。基本痊愈、显著进步及进步均为治疗有效。生活能力评估MRS评定:1级为无残疾,MRS评分0~1分;2级为轻中度残疾,MRS评分2~3分;3级为重度残疾或死亡,MRS评分4~6分。

    1.4 实验室检查 包括治疗前头颅CT/MR平扫;治疗前和治疗后14 d血常规、尿常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资料均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疗效评定采用Ridit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治疗前后NHISS评分比较(x±s)

    组别 n治疗前 治疗后7 d治疗后14 d

    实验组4914.2±5.710.1±4.2*# 8.8±2.49*#

    对照组4913.7±5.512.8±3.9 11.6±3.4*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组别 例数基本治愈显著进步 进步 无变化总有效率

    治疗组 49 18(36.7) 18(36.7)7(14.3) 6(12.6)43(87.8)

    对照组49 11(22.4) 10(20.4)15(30.6)13(26.5) 34(73.5)

    表3

    两组治疗后30 d MRS 评分比较(例,%)

    组别 例数0~1 2~34~6

    治疗组4921(42.9)* 23(46.9)5(10.2)

    对照组4912(24 5)25(51.0) 12(24.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 治疗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两组治疗后7 d和14 dNIHSS均有所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7 d和14 d的NIHSS评分改善更显著(P<0.05;P<0.01)(见表1)。治疗14 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7.8%,对照组73.5%,P<0.05,(见表2)。

    2.2 两组治疗后30 d生活能力比较:两组治疗后30 d生活能力MRS评分均有所改善,但治疗组尤为明显,(见表3)。

    2.3 两组实验室指标和不良反应 观察期间49例患者均

    DOI:10.3760/cma.j.issn 1673-8799.2010.04.94

    作者单位:453000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李立新 贺雪琴 郭志勇);

    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贾平方)

    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肾功能和血糖、血脂)无显著性变化。

    3 讨论

    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是临床神经内科医师面临的难题之一,也易诱发医患纠纷。临床上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方法主要有:(1)使用溶栓药物促使闭塞血管快速再通以恢复脑缺血组织的灌注,(2)使用抗血栓药物或者抗血小板药物改善缺血半暗带的微循环;(3)神经保护治疗等。由于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和适应证要求严格,且相关的不良反应较多,只有不到3%的卒中患者能接受溶栓治疗,因此,探索其他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显得尤为迫切。缺血后的神经细胞病理机制主要包括神经细胞损害机制与周围神经的损伤级联反应过程。前者包括:(1)钙离子超载,大量的钙离子内流,使神经细胞内钙离子过多。(2)兴奋性氨基酸的大量释放,对神经细胞产生极大毒性作用。(3)自由基产生过多,直接损害神经细胞。药效学研究和动物实验证实:依达拉奉是一种强效的氧自由基清除剂和抗氧化剂,可抑制过氧化反应,减轻脑内花生四烯酸引起的脑水肿;也能防止由15-HPETE(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中间体脂质过氧化物)引起的氧化性细胞损害,减少缺血半暗带的面积,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还能防止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发挥有益的抗缺血作用[3]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549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