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临床医学 >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 2010年 > 第11期 > 第5期 > 正文
编号:11976501
子宫腺瘤样瘤15例临床病理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0年5月1日 张 亚 孙 强
第1页

    参见附件(1754KB,2页)。

     【摘要】 目的 探讨子宫腺瘤样瘤的组织发生、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及其鉴别诊断经验。方法 对15例子宫腺瘤样瘤标本进行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 其中单独发生6例,合并平滑肌瘤各4例,合并子宫肌腺病3例,合并慢性输卵管炎2例。肿瘤表现为单个结节,光镜下由大小、形态不一的腔隙构成;电镜观察细胞有明显的微绒毛、桥粒和张力丝;肿瘤细胞AB PAS染色阳性,免疫组化Vim、Ckpan、MC染色均呈阳性。结论 子宫腺瘤样瘤可发生于各种状态的子宫,仔细的大体检查、组织学观察并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可提高检出率。

    【关键词】子宫肿瘤;腺瘤样瘤;免疫组织化学

    腺瘤样瘤是生殖系统所特有的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对其组织来源曾有争论,现经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研究已认同为间皮来源,发生在子宫的腺瘤样瘤则来源其浆膜间皮细胞[1,2]。由于该瘤临床表现和术前检查无特征性,极易发生临床和病理上的误诊和漏诊[2,3]。笔者对15例子宫腺瘤样瘤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进行观察分析,探讨其组织发生、病理学诊断和鉴别诊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1月间因子宫良性肿瘤或瘤样病变行子宫切除术或肿瘤剜出术患者1087 例,年龄34~57 岁,平均45.6 岁。临床表现为月经异常者8例,痛经或伴月经异常者4例,3例无自觉症状,但经体检或B超检查发现盆腔包块或子宫肌瘤。经病理诊断为子宫腺瘤样瘤15例,占本院同期子宫良性肿瘤和瘤样病变的1.38%(15/1087)。术前均因发现盆腔包块、月经不调、或(和)伴下腹胀痛而诊断子宫肌瘤或(和)子宫腺肌病行子宫切除术13例,单纯肿瘤剜出术2例。

    1.2 方法 标本均采用4%甲醛固定,取材、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HE 染色,镜检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特殊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EnVision二步法进行染色,所用抗体波形蛋白(Vim)、细胞角蛋白(Ckpan)、间皮细胞(MC)、内皮细胞标记(CD34)和S 100蛋白(S 100)均购自长岛试剂公司。

    2 结果

    2.1 巨检 15例中见肿块8 例或瘤样增生区3 例,直径最大4.0 cm,最小0.8 cm。大部分肿块边界清楚,而瘤样增生区边界欠清,无论肿瘤边界清楚与否均不易剥离;肿块或瘤样增生区位于肌层8例,宫角部5例,宫底浆膜下2 例。肿瘤均为单个结节,无包膜,切面实质性,灰白灰红色。

    2.2 镜检 ①光镜:肿瘤由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小管状及腔隙样结构组成(图1),内衬扁平或立方上皮,有的如淋巴管瘤样结构,腔内可见淡蓝色物质及脱落细胞。肿瘤中还散在大小不等空泡细胞,空泡大时整个细胞呈印戒细胞或脂肪细胞样。瘤细胞边界欠清,胞浆丰富嗜酸性或淡染,核中等大小圆形或卵圆形,可见核仁。无细胞异型性及核分裂相。肿瘤间质为增生的平滑肌组织及不等量的致密或疏松的纤维组织,与周围平滑肌组织不形成假包膜样明显界限;②电镜: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微绒毛、桥粒和张力丝,细胞间隙扩张;③阿辛蓝 过碘酸雪夫染色(AB PAS):肿瘤细胞胞质和腔内内容物AB阳性表达,经透明质酸酶消化后呈阴性表达;④免疫组化染色:肿瘤细胞Vim、Ckpan和MC呈阳性表达(图2~4);CD34和S 100呈阴性表达。

    图1 肿瘤由形态不一、大小不等的腔隙组成

    图2 免疫组化Vim染色阳性

    图3 免疫组化Ckpan染色阳性

    图4 免疫组化MC染色阳性

    3 讨论

    腺瘤样瘤是一种少见的发生于男女生殖道的特有的良性肿瘤,男性好发于附睾、精索,女性好发于子宫、输卵管、卵巢。子宫腺瘤样瘤的发生率统计不一,1982 年Tiltman报告[4]占同期子宫良性肿瘤12%,1993 年张霸泽等报告[5]为3.1%,云径平等[3]报告为5.8%,本组资料统计为1.38%。发生率不同可能是由于本病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常伴有子宫多发性肌瘤和腺肌病,巨检时如不是剖开每个瘤体仔细观

    DOI:10.3760/cma.j.issn 1673 8799.2010.05.155

    作者单位:277102山东省枣庄市立医院病理科(张亚 ), 妇产科(孙强)

    察,易被忽略或无报告。为了避免漏诊,区别三者很重要,主要是巨检取材时,子宫腺瘤样瘤切面略呈灰黄色,见裂隙状结构,无肌瘤的编织状结构和假包膜样结构,与肌层边界欠清,手触之滑腻感,肿块往往靠近浆膜下尤其宫角处浆膜下。此外,有文献提出女性生殖系统腺瘤样瘤以输卵管最常见[6],而本组子宫腺瘤样瘤发生率为1.38%,输卵管却未见发生,故作者认为子宫为女性生殖系统腺瘤样瘤最常见部位。巨检取材如果不进行仔细的剖面检查,对每个瘤体都作取材报告,就易造成漏诊。笔者认为在巨检取材时的大体观察也非常重要,子宫腺瘤样瘤切面呈灰黄色,不如肌瘤时呈灰白色; 可见裂隙样结构,质地较平滑肌瘤软,编织状结构不如平滑肌瘤明显;与周围平滑肌组织分界欠清,无包膜。尤其在多发性子宫肿瘤时,注意与平滑肌瘤鉴别并多取材可以提高检出率。

    关于子宫腺瘤样瘤的起源一直有所争论,有中肾管、苗勒管、血管、淋巴管、间皮起源等各种学说[7 8]。本研究支持肿瘤系间皮来源的观点,肿瘤多位于浆膜下,部分区域见肿瘤与间皮相连;免疫组化染色示Vim和CKpan阳性表达,间皮细胞标记MC阳性表达,AB 染色经透明质酸酶消化后呈阴性表达(分泌透明质酸)。

    本瘤诊断主要靠病理学检查,因其形态学多样性,对其病变特点不熟悉,易误诊为子宫的其他良恶性病变,如平滑肌瘤、脉管瘤或肌瘤变性等,甚至误诊为血管平滑肌瘤、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腺肌瘤等[3,9]。由于肿瘤无包膜,与周边肌层分界不清,加上管腔内黏液或瘤细胞胞质空泡,易误诊为腺癌或印戒细胞癌等[3]。肿瘤有3 种类型:①丛状型:由索状或巢状的立方形细胞组成,胞质嗜酸性,在部分胞质内见有空泡;②腺管型:可见大小不一的腔隙,被覆立方细胞,有时可见刷状缘;③脉管型:管腔被覆扁平细胞[9]。对照上述标准,本组大部分表现为脉管样形态。

    总之,子宫腺瘤样瘤的临床症状缺乏特征性,肿瘤体积较小,病理组织形态多样性,并且易伴发子宫平滑肌瘤和子宫腺肌病等病变,伴同病变可干扰子宫腺瘤样瘤的正确发现。提示对子宫多发性肿块应进行全面取材,尤其应重视对酷似小肌瘤样肿块的取检,有利于提高子宫腺瘤样瘤的检出率。

    参考文献

    [1] Tavassoli FA,Devilee P.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pathology and genetics of tumours of the breast and female genitalorgans.Lyon:IARC Press,2003:243 244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754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