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临床医学 >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 2010年 > 第11期 > 第6期 > 正文
编号:11976239
预见性护理干预对小儿输入钙剂引起皮肤症状相关因素的影响(2)
http://www.100md.com 2010年6月1日 王长芹 李忠梅 郭玉艳
第1页

    参见附件(2470KB,3页)。

     P值0.0330.0060.0110.151

    3 讨论

    3.1 小儿由于血管细,血流缓慢,特别是新生儿,因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当室温降低或末梢循环衰竭时,全身末梢血管收缩,流速更加缓慢,均可导致刺激性药物停留局部静脉时间延长,增强了对局部静脉和组织的刺激。血管局部反应较大,反射性痉挛、收缩,轻者局部疼痛,重者局部缺血坏死。用药前对患儿进行全身状况及局部静脉的评估,选择合适的静脉,熟练掌握穿刺技术,妥善固定,可降低血管损伤,防止外渗,不宜在长期输液后的静脉留置针处输入钙剂,因留置针本身对血管也有刺激性,药液易从针眼处外渗,加上长期输液后血管通透性加强,容易使钙剂外渗,为了避免钙外渗,认为对输液时间超过24 h的四肢静脉最好不用,要另建液路;同时年龄愈小,患儿皮肤越薄嫩,尤其是头皮,对强刺激性药物的耐受性差,所以新生儿在头皮输注10%葡萄糖酸钙易导致局部坏死。

    3.2 制定静脉输液钙剂的操作规程,提高了护士对输入钙剂的防范意识,在输入钙剂时必须应用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溶液加倍稀释,缓慢输入。有文献报道,静脉推注葡萄糖酸钙速度过快或浓度过高使体内血钙浓度短时间内突然升高是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钙剂进入皮下组织间隙,对局部有很强的刺激性,可引起毛细血管括约肌痉挛,出现注射部位刺痛,严重者可引起皮下硬结,甚至组织坏死。

    3.3 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是补救渗漏、防止渗漏造成损害加重的必须手段。外渗造成的肿胀,可用50%硫酸镁冷敷,利用硫酸镁的高渗作用,促进局部组织水肿的消退,冷敷还可使血管收缩,减少药物的吸收,同时可缓解疼痛,抑制局部炎症。

    3.4 葡萄糖酸钙为酸性较大(pH=4)的高渗溶液,对血管刺激性较大,且要求输液速度缓慢,故易造成药物外渗,引起局部组织坏死,给患儿带来极大的身心痛苦。在护理工作中,对需接受静脉输液葡萄糖酸钙的婴幼儿,应严格掌握药物浓度,选择好静脉,做好静脉注射钙剂期间的密切观察,加强巡视,及时排除用药过程中的障碍,密切观察局部组织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有效地处理后续问题,减轻患儿的痛苦和家长的焦虑,用优质的服务换取患儿家长的满意评价。

    3.5 输注方法的影响 以前总是强调有刺激性的药物和液体应放在最后输注,但使用留置针采取这种方法未免会使刺激性药物和液体加重对局部血管和组织的刺激,引起局部的不良反应。

    3.6 严密观察和交接班 输注钙剂尽量在白班完成,应和刺激性小的液体交替输注,不要放在最后。护理记录单上要详细记录输注起止时间及输注全过程的局部皮肤情况,严格交接班。

    3.7 规范的实施告知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防范医疗纠纷的重要环节。与患儿家长及时沟通,建立互相信任、互相理解的医患关系非常重要。药物渗漏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患者因素、药物因素、护士因素等,一些可以防范,一些不可以防范。用药前向家长讲解渗漏损伤知识,家长理解,因此避免医疗纠纷。

    3.8 引起钙剂渗漏的原因除患者和药物因素外,护士因素也很重要。作为护士要加强责任心,严格操作流程,做好详细记录,是对药物输入质量的有效控制手段,可以防范或弥补由患者因素引起的不足。同时通过记录可督促护理人员工作到位,保证操作质量。通过临床观察钙渗漏引起的皮肤损伤多在1~5 d内发生,钙剂渗漏后软组织出现红肿与硬化,10 d左右红肿减轻,但硬块未缩小,有骨性感,如正确处理,在2~3个月软组织肿硬消退,有用硫酸镁湿热敷的报道在新生儿病房对静脉补钙实施系统管理,对静注钙的各个环节加以规范,明确钙剂渗漏的危害至关重要。笔者认为避免钙剂渗漏重在预防,提高认识水平,增加安全意识,就可避免渗漏的发生,但当药物渗漏已不可避免时,为了减少患儿痛苦,应采取及时正确的措施,使药物造成的皮肤损伤减到最小程度,并与患儿家长及时沟通,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一旦漏出血管外可致局部疼痛、肿胀,严重时可发生局部组织坏死,通常采用0.25%~0.5%普鲁卡因行局部痛点封闭2~3次,每次10~20 ml,直至恢复正常皮肤组织。

    参考文献

    [1]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406-82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470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