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临床医学 >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 2010年 > 第11期 > 第9期 > 正文
编号:11975710
a1b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老年慢性丙型肝炎36例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0年9月1日 张红旭 孟春阳 孟玉丽
第1页

    参见附件(1507KB,2页)。

     【摘要】 目的 观察a1b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老年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方法 将接受a1b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老年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和无意愿不接受该方案治疗的老年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4例,分别进行治疗后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分析。结果 36例治疗组EVR 29例(80.6%)、ETVR 22例(61.1%)、pETVR 8例(22.2%)、NR 6例(16.7%)、Relapse 7例(31.8%),34例对照组EVR 10例(29.4%),ETVR 4例(11.8%)、pETVR 6例(17.6%)、NR 24例(70.6%)、Relapse 3例(7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流感样症候群、一过性骨髓抑制及胃肠道不适,均经对症处置后完成治疗。结论 a1b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对老年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关键词】 慢性丙型肝炎;a1b干扰素;利巴韦林;不良反应

    丙型肝炎病毒(HCV)慢性感染可导致肝脏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永久清除或持续抑制体内的HCV,阻断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已成丙肝治疗的共同目标[1]。但老年性丙型肝炎因为抗病毒治疗耐受性较差,患者大多治疗意愿又不高,给临床医生的治疗选择带来困难。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们应用a1b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老年(年龄≥60岁)慢性丙型肝炎,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治疗组36例老年慢性丙型肝炎均为我院住院患者,年龄60~78岁,平均年龄64.7岁;男性23例,女性13例;诊断符合2004制定的《丙型肝炎防治指南》诊断标准[1]。选择同期无意愿不接受a干扰素、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的老年慢性丙型肝炎住院患者34例作为临床对照。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程度、病毒水平等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36例:a1b干扰素 (赛若金,深圳科兴公司生产;北京三元公司生产,运德素)剂量:每次皮下或肌注300~500 U,初始两周诱导期,1次/d,以后每周3次,同时口服利巴韦林(国瑞药业公司生产),每日0.9~1.2 g,共6个月;治疗无效和不耐受者,终止治疗。对照组34例,给予a1-胸腺肽(基泰,海南双成药业有限公司)1.6 mg,每周两次皮下注射,疗程6个月,并口服苦参素胶囊0.3,tid,疗程3个月。两组酌情给予护肝治疗。治疗中按标准监测及随访[1],定期复查血常规、肝功能、甲状腺功能、肾功能和血清HCV-RNA。

    1.3 疗效判断评价标准参考《丙型肝炎防治指南》[1]。根据病毒学和血液生化指标作疗效评价,同时观察不良反应。

    ①早期应答(EVR):治疗12周血清HCV-RNA定量检测降低2个对数级以上;②治疗结束时完全应答(ETVR):治疗结束时血清ALT正常,血清HCV-RNA定量检测小于最低检测;③治疗结束时部分应答(pETVR):治疗结束时,血清HCV-RNA定量较治疗前下降2Log以上;④治疗结束时无应答(NR):治疗结束时血清ALT不正常,血清HCV-RNA定量较治疗前无变化;⑤复发(Relapse):完全应答患者停药24周后又出现ALT升高,血清HCV-RNA阳转。

    1.4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两组老年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治疗后疗效分析,见表1。

    2.2 对36例治疗组老年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经a1b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治疗后药物不良反应,见表2。

    治疗组不良反应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热、疲劳等,常在用药初期出现,多为一过性和可逆性反应;其他不良反应有头痛、肌痛、关节痛、食欲不振、恶心等。多数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一过性骨髓抑制反应,给予对症处理、降低剂量,或短暂停药后恢复;3例出现轻度溶血性贫血,2例利巴韦林减量,1例停用。

    对照组不良反应轻微,偶见头晕、恶心、上腹部不适、腹泻及注射部位疼痛。

    3 讨论

    丙型肝炎呈全球性流行,全球HCV感染率约为3%,估计约1.7亿人感染了HCV。我国属于丙型肝炎高发区,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HCV感染率为2.5%~4.6%。急性HCV感染者约80%发展成慢性丙型肝炎,其中20%~30%患者可能发展为肝硬化,一旦发展成为肝硬化,HCC的年发生率为1%~7%。据资料介绍,感染时年龄在40岁以上男性或免疫功能低下者易促进疾病的进展[1]。我国的慢性丙肝患者大多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感染,目前,很多患者进入到肝硬化阶段,甚至进入失代偿期[2]。所以,针对当初感染现在已进入老年期的这部分慢性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干扰素(IFN)是一种人类和动物细胞在对各种病毒等因素刺激的应答中产生的具有多功能的一类蛋白或糖蛋白,具有广谱抗病毒及免疫调节等作用。由于HCV的动力学特点,其复制的快速性与干扰素a的药代动力学是影响干扰素a抗丙型肝炎病毒疗效的主要因素。干扰素是一种细胞因子,通过与细胞膜上的干扰素受体结合,诱生多种抗病毒蛋白,阻碍病毒核酸和蛋白合成,从而抑制病毒复制。但普通干扰素由于血清半衰期短,血药浓度波动大,需反复多次给药。因使用不方便,患者依从性较差,其病毒学持续应答率为20%~40%,复发率较高,约为20%[3,4]。但普通干扰素由于价格低廉,临床应用经验成熟,患者易于接受,当前仍是我国大部分丙肝患者治疗的首要选择。尽管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NF)a联合利巴韦林(RBV)已成为慢性丙型肝炎国际公认的标准治疗方法[5],但普通干扰素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仍是我国慢性丙型肝炎防治指南肝炎推荐的标准方案一。利巴韦林作为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可提高干扰素抗HCV疗效,其机制仍未清楚,目前有四种假说,即免疫调节学说、抑制次黄嘌呤单磷酸脱氢酶假说、抑制HCV-RNA依赖的RNA聚合酶假说和诱变假说,但每种假说至今仍存在争议[6]。干扰素不良反应主要有感冒样症状、骨髓抑制等;利巴韦林不良反应主要是疲乏、剂量依赖性贫血、胃肠道不适等。本资料显示患者药物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疲劳、头痛、肌痛、关节痛、食欲不振、恶心、粒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溶血性贫血,均经相应的对症处置后完成治疗。

    对照组34例应用a1-胸腺肽联合苦参素治疗亦显示出一定的抗HCV效果,完全和部分应答率达到29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507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