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现代医生》 > 2009年第27期
编号:11878487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阑尾炎30例(2)
http://www.100md.com 2009年9月25日 《中国现代医生》 2009年第27期
     按中医辨证论治,具体如下:

    (1)瘀滞型则以行气活血为主;(2)蕴热型以清热解毒,行气活血为主;(3)所用方药:板兰根30g,鸡血藤30g,丹皮15g,赤芍15g,白芍15g,木香15g,黄芩12g,川楝子12g,香附12g,生大黄12g(后下),知母12g,双花30g,1剂/d、水煎服。对腹膜炎明显伴腹胀者,加川朴30g,枳实12g;对腹痛重者加元胡12g;对恶心、呕吐重者加竹茹12g,半夏3g,陈皮6g,制半夏6g,砂仁3g,木香6g,1剂/d,水煎服。

    1.4.5 局部外敷药物 黄醋糊剂外敷下腹部,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用法:取大黄细粉100g加入食醋调成厚糊状为度,然后将其涂于右下腹。其面积稍超出炎痛范围,厚度约1cm。为防药液蒸发过快,可于上方复盖塑料薄膜。如发现药糊变干,可随时加食醋浸润,以保持药效。

    1.4.6西医治疗 为保证治疗效果,对本组30例病人均给予庆大霉素16~32万U静点,1次/d。同时给甲硝唑,每次250mL,2次/d,静脉点滴,平均用药时间为8d。
, 百拇医药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体温正常,复查B超、血常规正常;好转:症状、体征减轻,血象基本正常;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

    2.2 疗效

    治愈27例,治愈率90%;好转1例,有效率为93.33%;无效1例。治愈病例腹痛多在当天减轻,4d内基本缓解,一般7d后停止静脉输液治疗,继续其他治疗。无效病例转外科手术治疗。

    3 讨论

    急性阑尾炎属祖国医学肠痈范畴,病位在肠,属实证。发病常因寒热不适、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情志不畅、暴急奔走、粪石虫积所致,其发病机制为湿热邪毒、瘀血阻滞大肠,败坏大肠气血,腐败成脓而成。我们应该改变“急性阑尾炎一经诊断即应手术”的观念。急性阑尾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尤其对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和急性蜂窝组织炎早期病例,效果是好的。我们的治疗体会:
, 百拇医药
    (1)对于辅助检查如B型超声,CT扫描提示阑尾内有粪石阻塞或蛔虫阻塞的病人,应选择手术治疗。

    (2)因为阑尾炎属于祖国医学“肠痈”范畴。中医辨证认为:邪在肠腑,热结于里,为里实热证。根据《内经》“实则泻之”、“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应用“下法”为主,佐以清热,使“邪去正安”。临床观察内服中药后大便每日5次以上者,腹痛及症状消失快。因此把大便次数作为以观察病情好转的一个主要标志,等患者症状和体征好转后,减去攻泻下药,以免泻阴耗元,损伤脾胃,使机体阴阳失去平衡。

    药方中蒲公英、丹皮、败酱草、甘草清热解毒,消炎杀菌;元胡理气止痛;桃仁、赤芍,活血化痪,兼有兴奋血管,促进肠管蠕动的作用;大黄使肠蠕动增强,使肠内热毒及腹腔炎性渗出物迅速排出体外,减少体内吸收,使中毒症状减轻。诸药配伍相得益彰。以直肠滴注中药汤剂,吸收完全,到达病变部位迅速,效果确实。注意滴注速度不宜过快,否则病人感到不适,便意感强,使药物在肠内停留时间过短而排出,达不到治疗目的。
, 百拇医药
    (3)外治方面应用如意金黄散外敷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据现代药理研究,其不仅对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有抗菌抑菌作用,而且还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而发挥抗感染的作用[2],对局部炎症有明显作用。西药输液、支持治疗以及抗生素的应用,目的是为了防治水电解质紊乱为机体提供足量热量支持、改善全身状况和更为有效控制感染。我们采用以上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急必阑尾炎,标本兼治,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4)在非手术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急性阑尾炎病情变化,根据具体情况对症处理,依病情做好手术前准备及转院工作,以防病情恶化。

    [参考文献]

    [1] 吴少祯. 常规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732.

    [2] 孙宝忠,杜贵玉. 中药大黄与西药的相互作用[J]. 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3):178.
, 百拇医药
    [3] 于云. 谈金黄散临床应用范围的扩大[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3,15(2):34-35.

    [4] 苏域,高娣. 小儿阑尾炎误诊25例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5):937.

    [5] 孙秀丽. 小儿不典型阑尾炎的早期诊断[J]. 医药产业资讯,2005,2(12):59-60.

    [6] 王东,刘风涛. 小儿急性阑尾炎128例诊治体会[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9(5):526-527.

    (收稿日期:2009-04-05), 百拇医药(廖志文 廖济林)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