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现代医生》 > 2011年第32期 > 正文
编号:12150206
某高校知识分子高血压患病现况及危险因素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1月15日 潘琼 牟小玲 谌捷
第1页

    参见附件(2546KB,3页)。

     BMI指数≥24的人群高血压患病率33.69%,BMI指数<24的人群高血压患病率15.67%,BMI指数≥28的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达到61.13%,随着BMI指数增高,高血压患病率也逐渐升高。

    2.4 其他单因素

    与高血压相关的危险因素中,睡眠质量与精神压力、糖尿病(GLU)、高甘油三脂血症(TG)、饮酒等对高血压的发生有统计学意义(P<0.01);身高、心率、吸烟、口味咸淡对高血压的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5 多因素分析

    为了控制混杂因素,了解以上各因素与高血压的独立联系,对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显示与高血压有关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高血压家族史、糖尿病、血脂异常(TG)、睡眠质量、工作压力、饮酒等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经逐步后退法,显示高血压危险因素有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高血压家族史、糖尿病、血脂异常(TG)、精神压力。见表3。

    3 讨论

    3.1 高血压的发病现状

    本次调查体检发现该校教职工高血压患病率为19.13%,低于2000年广州市25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20.34%[4] 及重庆某高校职工高血压患病率33.2%[5] 。但是与1991年全国高血压患病率11.26%和1998年广东省高血压患病率13.88%[6] 相比有明显增高。在各年龄组中男女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与其他文献报道一致[4] 。

    高血压患病率从40~50岁人群开始增高,显示在这个年龄段患高血压的风险最大。在调查人群中,Ⅰ、Ⅱ、Ⅲ级高血压患者分别为60.47%,31.13%、8.53%,男性教职工患病率为23.36%,女性为15.19%。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患者为轻、中度高血压,是高血压防治的重点。

    3.2 体质指数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变,肉食增加,素食减少;高校教工主要从事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日益减少,肥胖问题逐渐严重。随着BMI指数增高,高血压患病率也逐渐升高,BMI指数≥28的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达到61.13%。提示肥胖是该校教职工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要提醒教职工改善饮食结构,注重体育锻炼,减少和防止肥胖的发生。

    3.3 高血压家族史进入多因素分析

    高血压家族史进入多因素分析显示,其OR值增至2.153,是高血压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的最高值,本次结果说明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群患高血压的危险是无高血压家族史人群的2.153倍,与其他危险因素相比,高血压遗传史致病危险性较强,与其他报道一致[7] 。

    对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群,要重点加强高血压一级预防,进行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减少其他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早期进行血压测量,防止高血压病的发生。

    3.4 糖尿病和血脂代谢异常可引起血管舒缩功能和血液黏稠度的变化

    糖尿病和血脂代谢异常可引起血管舒缩功能和血液黏稠度的变化诱发和加重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是老年人高血压发生及发展的危险因素,也是高血压并发症冠心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糖尿病人群的心血管病死亡率至少是普通人群的3倍以上[8] 。所以,高血压患者进行降压治疗的同时,应积极采取降血糖和降血脂治疗。并实施饮食控制,体育锻炼,保持理想体重,采用低脂肪、低碳水化合物和高纤维饮食,有效控制血压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高校教职工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职业,教学、科研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工作紧张,睡眠不规律,精神压力大而体力活动较少。长期、经常性的精神刺激,通过交感神经功能的作用,导致血压升高,发生高血压[9] 。

    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重要原因,而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因此,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高校知识分子是高血压病的高发人群[10] ,为了对高校知识分子高血压病的预防提供依据,本次通过对某高校2023名教工健康体检和问卷调查,并对与高血压有关的多种可能危险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高血压家族史、糖尿病、血脂异常(TG)、精神压力等因素是该校教职工高血压发生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 李东,刘冰,张耀华,等.北京市西城区35~70岁居民高血压流行现况及相关危险因素调查[J].中华全科医师,2009,8(2):118-120.

    [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7.

    [3]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我国成人体重指数和腰围对相关疾病危险因素异常的预测价值、适宜体重指数好腰围切点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1):2-20.

    [4] 侯维宁,广州25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情况调查[J]. 高血压杂志,2002,10(4):379-380.

    [5] 蒋明伦,戴引,向传明,等,某高校职工高血压控制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2011,40(3):281-282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546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