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现代医生》 > 2011年第36期 > 正文
编号:12144173
长江河口段苏南江滩水土对钉螺生存繁殖影响的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2月25日 王学东 陈新峰 吴锋 袁飞 朱振球 胡一河 刘永元 黄峰
第1页

    参见附件(1957KB,2页)。

     2.2 土质

    2008年10月10日采集长江河口段和常州市新北区江心洲(有螺对照组)江滩土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所有项目值均位于长江河口段各观察点之间,与长江河口段组差异无显著性(H=19.60,P>0.05)。

    2.3 室内实验

    室内实验结果,王学东等已有报道[3],实验组和对照组的6个月和12个月后钉螺的存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7278, 0.4161,P>0.05);春季每只雌螺的平均产卵数为67.69个,95%可信区间为24.0260~110.0974;螺卵平均孵化率83.60%,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9.1318,P>0.05);子代成螺经人工感染60d后,感染率为1.40%(5/356)。

    2.4 室外现场试验

    2.4.1 钉螺存活情况 每笼钉螺放置60只(雌雄各半),收回后观察钉螺存活情况,南京当年新螺组间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χ2=6.351,P>0.05);实验室子代钉螺组间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χ2=5.646,P>0.05)。见表1。

    2.4.2 性腺体发育观察 两组的钉螺性腺在1月份开始发育,3月份发育至高峰,卵巢卵黄色,丰满度高,含卵,平均长度2.43mm,平均宽度0.61mm。睾丸桔红色精囊丰满,平均长度2.5mm,宽度0.44mm;5月份睾丸、卵巢出现萎缩,10月份再次发育。

    2.4.3 产卵情况 南京江滩新螺在2008年5月第三次观察,产卵852只;实验室子代钉螺产卵320只,有420幼螺。

    2.4.4 钉螺繁殖情况 两组的钉螺都是从第4个月开始繁殖,至第12个月,两组增加了25倍以上。我们在同一地点、相同的条件下,投放1对钉螺,一年后产生了40只子代钉螺。见表2。

    3 讨论

    长江河口段无螺区域是一个狭长带,纵向上游离有螺区40公里,横向离历史有螺区最窄的直线距离只有7公里,有螺区域与无螺区域地理位置十分靠近,自然因素十分接近。钉螺的生存和繁殖与水、土壤有机质含量以及气候、气温等有着密切的关系[4]。本次检测到长江水质和江滩土质主要指标与上游最近的有螺区差异无显著性,长江对面无螺的南通段与有螺的扬州段长江水质主要指标差异也无显著性[5,6],这说明江水及江滩土壤不是造成长江河口段江滩无螺的原因。本次利用江边有螺段及多处无螺段的土壤在实验室用长江水湿润饲养,结果发现无螺区域点与有螺点钉螺的存活率基本接近,5个月后存活率高于流行区,1年后的存活率与南水北调课题对照组接近[7,8],说明苏南沿江无螺区域点的土壤在实验室状态下钉螺能够生存。所有点钉螺性腺能够发育,丰满时长度和宽度均达到了正常水平,实验组钉螺性腺长度和宽度都达到对照组的水平,钉螺能够交配、产卵,说明钉螺在苏南沿江无螺区域点在实验条件下能够繁殖。所有组的螺卵均能孵化成幼螺,实验组与对照组螺卵孵化率及累计孵化情况基本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苏南沿江无螺区域点的螺卵在实验条件下能够孵化,顺利产生第二代幼螺。

    上述结果说明长江上游钉螺在张家港市当地环境能够存活,一旦存活后,其子代钉螺同样能够存活,并且性腺均能够正常发育,交配、产卵,幼螺能够顺利发育成为成螺。目前长江河口段虽然仍是无螺地区,但已经成为了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9,10],在这些地区加强对长江漂浮物、江滩及通江河道的钉螺监测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肖荣炜. 长江干河沿岸钉螺分布宏观分布规律和沿江湖州滩地区血吸虫病防治对策《血吸虫病研究资料汇编》(1980~1985).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9

    [2] 李波,易利华,纵兆明,等. 长江洲滩钉螺扩散情况的调查[J]. 江苏医药,1984,10(1):40

    [3] 王学东,陈新峰,吴锋,等. 钉螺在苏南血吸虫病非流行区的生存繁殖及易感性实验[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0,22(2):182-184.

    [4] 彭惠玲,岑丽萍,龚新国. 气象水文因素对湖北省长江及汉江流域血吸虫病疫情的影响[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0,22(6):607-608.

    [5] 杜松如,江哲,杨建斌. 长江无螺江滩的水土对钉螺孳生影响的研究[J]. 中国公共卫生,2003,19(6):671-673.

    [6] 杜松如,江哲,尤玉民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957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