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现代医生》 > 2012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2190302
胸段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辅以术后自控硬膜外镇痛对食管癌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2月25日 黄自生 黄洁 黄长顺
第1页

    参见附件。

     食管癌是我国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致死率较高[1]。目前手术切除仍然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而手术带来的严重创伤、疼痛以及麻醉等因素均可能导致机体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从而引起机体严重的代谢和内稳态紊乱[2,3]。甚至引起患者术后感染和加速术后残余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4],影响手术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质量。选择合理的麻醉方式和麻醉药物以减少对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一直是国内外麻醉学者研究的热点。胸段硬膜外阻滞(thoracic epidural anesthesia,TEA)复合全凭静脉麻醉(total intravenous general anesthesia,TIVA)以及术后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PCEA)是较常用的麻醉及镇痛方式,麻醉效果明显,已得到临床的广泛认可,但有关其对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近年来,我们对行食管癌手术患者采用胸段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术后辅以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观察患者的应激反应,旨在为食管癌手术患者选择合适的麻醉和镇痛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5月~2011年5月在我院择期行食管癌开胸手术的60例ASAⅠ~Ⅱ级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术前未接受过任何放、化疗及手术治疗,术前肝肾功能正常,无免疫、感染、内分泌以及循环系统疾病,既往无腹部手术史。60例患者中,男47例,女13例;年龄45~67岁,平均(56.45±5.24)岁;体重46~78 kg,平均(59.61±7.06)kg;ASA Ⅰ级37例,Ⅱ级23例。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2 麻醉方法

    对照组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术后给予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观察组采用胸段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术后辅以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所有患者麻醉诱导前30 min肌注苯巴比妥钠100 mg和阿托品0.5 mg,患者入室后连接多功能监护仪常规监测各项指标,建立静脉输液通路。麻醉诱导:对照组:咪吐安定0.05 mg/kg+丙泊酚1.0 mg/kg+芬太尼3.0 μg/kg+阿曲库胺1.0 mg/kg,切皮前静注追加芬太尼6.0 μg/kg,诱导气管内插管。观察组:麻醉诱导前T5-6间隙硬膜外穿刺成功后注入麻药液(1%利多卡因、0.75%布比卡因、生理盐水各5 mL混合液)实验量5 mL,5 min后经硬膜外导管注入6 mL的混合液,维持麻醉平面T2~T9,每间隔1 h自硬膜外导管注入混合液5 mL维持,待麻醉平面稳定后行全麻诱导插管,全麻诱导及维持与对照组相同。

    1.3 镇痛方法

    对照组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肌注芬太尼40 μg,待患者自然苏醒,气管导管拔除后接静脉自控镇痛泵,镇痛药配方:将15.0 μg/kg的芬太尼用0.9%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观察组手术结束后保留硬膜外导管,连接镇痛泵行PCEA,镇痛药配方:0.3 mg芬太尼+0.75% 20 mL罗哌卡因+5 mg氟哌利多,用0.9%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两组镇痛泵设定方法:负荷量5 mL,背景剂量2 mL/h,自控追加剂量每次2 mL,锁定15 min。

    1.4 观察指标

    分别于麻醉诱导前30 min(T0)、切皮后5 min(T1)、术后1 h(T2)、术后12 h(T3)、术后24 h(T4)5个时点抽取肘静脉血5 mL于促凝试管中离心分离血清,置-80℃冰箱保存待测。血清皮质醇(Cor)含量和催乳素(PRL)含量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测定采用ELISA法。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数据分析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两组间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以上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ANOVA方法行F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清皮质醇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Cor水平从T1时间点开始逐渐升高,在T3时间点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观察组T2~T3时间点的Cor水平与T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9.126,P < 0.05),观察组T2~T3时间点的Cor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7.515、7.988、7.817,P < 0.05);观察组T4时间点的Cor水平基本达到基线水平,与T0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2.711,P > 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血清催乳素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PRL水平从T1时间点开始逐渐升高,在T2时间点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观察组T1~T4时间点PRL水平与T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0.823,P < 0.05);观察组T1~T4时间点的PRL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9.043、9.199、10.360、15.312,P < 0.05);观察组T4时间点PRL水平基本达到基线水平,与T0时间点PR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2.820,P > 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比较

    对照组T1~T4时间点IL-6水平与T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0.752,P < 0.05),观察组IL-6水平从T1时间点开始逐渐下降,T1~T4时间点与T0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9.882;t = 9.842、11.321、13.095、15.494,P < 0.05)。见表3。

    3 讨论

    应激反应是指机体受较大的创伤和刺激后,以交感神经兴奋和丘脑下部-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为主的一系列神经内分泌产生应激反应,并由此引起机体严重的各种功能和代谢变化的过程[5],并导致机体严重的代谢和内稳态紊乱。目前的研究证实,当机体持续强烈地受到应激刺激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应激伤害。此外,在手术和麻醉时还会引起患者产生焦虑及恐惧情绪,手术创伤、麻醉的侵袭以及术后疼痛、术后产生的焦虑和恐惧等等均可能引起机体强烈地应激反应[6]。虽然有文献报道[7]认为,手术刺激引起的应激反应远远大于麻醉引起的应激反应。但临床医生很难通过减轻手术的刺激来降低患者的应激反应。

    近年来,随着行食管癌手术治疗患者的逐年上升,探讨如何在术中合理调控患者的应激状态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食管癌开胸术由于手术创伤性大,食管癌患者围术期由于麻醉手术创伤引起的应激反应一直困挠着临床医师。因此,本研究选择食管癌开胸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不同麻醉和镇痛方法对围术期食管癌开胸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以期寻找合适的麻醉和镇痛方法来抑制食道癌患者的应激反应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4153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