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现代医生》 > 2012年第11期
编号:12221298
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4月15日 《中国现代医生》 2012年第11期
     2.4药物降糖治疗

    肝源性糖尿病虽然大多经保肝、抗病毒、饮食运动疗法获得满意疗效,但持续存在的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分泌与代谢异常,最终可使部分患者因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而成为永久性糖尿病,降糖治疗势在必行。肝源性糖尿病致病机制与原发性糖尿病不同,加之肝脏疾病的影响,降糖治疗原则与原发性糖尿病存在较大的差别。

    2.4.1服降糖药物根据导致糖代谢异常的两大病理生理机理的不同(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受损),尽量避免选择促胰岛素分泌剂,如磺脲类降糖药物(格列苯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格列喹酮、格列美脲等),其治疗肝源性糖尿病存在明显不足,此类药物直接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加剧内源性高胰岛素血症,其不良反应可导致低血糖、肝功异常、体重增加等,尤其终末期肝病患者需谨慎使用。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主要通过促进靶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而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同时有降糖降脂的作用,代表药物为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体重增加和水肿是该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应当注意:活动性肝病和谷氨酰氨基转移酶增高超过正常值上限2.5倍者禁用。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大部分患者肝功正常或肝功损害轻微,主观意愿接受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可选择以下几类药物:(1)格列奈类:为促胰岛素分泌剂,通过关闭胰岛β细胞膜ATP-依赖性钾通道,使细胞内钙离子增加,刺激胰岛素的早期分泌有效降低餐后血糖,我国上市的有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两种,适用于各类糖尿病患者,并具有吸收快、起效快、半衰期短、不良反应少等特点,对中度肝、肾损害患者适用,低血糖发生率和程度较磺脲类药物轻,但针对肝源性糖代谢异常临床使用经验较少,有待进一步探讨。(2)双胍类:双胍类药物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而降低血糖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41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