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现代医生》 > 2012年第31期
编号:12331702
Ⅰ型Modic改变的体积测量及其与腰椎退变性不稳关系的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1月5日 《中国现代医生》 2012年第31期
     腰椎退变性不稳的定义及影像学诊断标准一直存在争议。1944年Knuttson最早描述了运用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诊断腰椎节段性不稳,同时测量X线片上相应节段椎体的矢状面移位和旋转,这种方法也是目前临床上较常用的方法。之后Kowalski等[6]提出腰椎退变性不稳定义为不能维持正常的腰椎解剖结构的对合关系,为一种失平衡状态。亦有学者提出了“临床不稳定”概念:即在一般的生理负荷下,使椎间关节变形和受累节段运动的异常,并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7,8]。虽然不同学者对腰椎退变性不稳提出了不同的定义,但其共同特点是在生理负荷下腰椎失去控制异常活动的能力,从而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由于腰椎退变性不稳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因此影像学对于诊断腰椎退变性不稳至关重要。不同的学者选择不同的诊断标准,近年来大家较多采用的腰椎退变性不稳的影像学诊断标准为:矢状面椎间位移﹥3 mm,或椎体间成交角﹥10°。本研究中诊断腰椎退变性不稳时采用测量矢状面椎间位移﹥3 mm方法,主要是考虑到正常人动态椎间角度变化平均7.7°且最大可达27°[9]。例如从小得到训练的体操运动员,其在站立位、中立位时的椎体终板间角度与其在极度过伸及/或过曲位时的椎体终板间角度变化异常显著,但却没有存在不稳及相关的临床症状,因此我们也认为椎体间的前后移位比椎体间成角与腰椎退变性不稳的相关性更大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930 字符